返回

第289章 逐渐明朗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89章 逐渐明朗 (第2/3页)

时,得出的结论,虽然看似有些荒唐,但是结合燕王的为人和行事方式,却不得不让楚天做出如此恶意的猜想,再结合朝廷之中存在内贼,同时恰恰就是丞相大人向朱允炆进献了这等美‘女’这两件事情,又进一步证明这个猜想。

    所以,楚天基本可以断定,丞相大人有八成把握,便是那北都卧底!

    这么一个推断出来之后,很多问题便是迎刃而解,包括此刻,为何丞相大人会在两大王府进京之时,依旧是如此大张旗鼓地反对招安。

    姚平‘波’这么做的理由很充分,始终围绕在“削藩令”上,还有保住朝廷颜面这两点进行的,但是若要加上一点,他是得了北都的授意,绝不能让两大王府投靠朝廷,那就更好解释了。

    因为两大王府投靠朝廷之后,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其他支持北都的一些藩王,同样也会动摇。

    此刻看来,再怎么说,朝廷毕竟是正统,掌握着天下的“大势”,能平平安安地当个王爷,谁也不愿意造反举事。

    说得再仔细一点,这又是和朝廷和北都在“大势”和“小势”的争夺,牵扯在了一起。

    此时在朝廷和北都的争夺之中,无非就是双方对“势”的争夺,朝廷站着民心,民意上,在“大势”方面,是北都无可匹敌的,而北都在真正实力的“小势”上,并不输于朝廷。

    朝廷想要削弱北都的“小势”,同样,北都也想获得更多的“大势”。

    北都燕王也不想此刻举兵,因为他有更好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他在这样和朝廷的对抗之中。不断积累威望,造成一种除了朝廷之外,就是燕王为尊的表象,这就是北都争取的“大势”。

    过了一两年,当朱允炆毙命之时,就是朝廷群龙无首之日。

    到时候,朝廷正统血脉断绝。若要维持大明王朝的稳定,必然要从旁系之中,挑选皇族后裔。继任王位,那时群龙无首的朝廷,如何和北都的燕王对抗?再加有丞相大人的暗中支持。北都燕王登上皇位,岂不指日可待?

    还有哪个皇家子弟,在北都燕王如此“势大”之时,敢于登上那个皇位?

    舍了北都燕王,只怕没人敢啊。

    北都的那位王爷,之所以要如此费劲心思,只因他要取得皇位,同样也不想天下大‘乱’!他最希望的,就是顺顺当当,兵不刃血地取了这个皇位。

    所以。他此刻就是要熬,要熬到朱允炆自然身死,既然要熬,他必然要造成一副互相对峙,谁也吃不了谁的局面。否则朝廷势力过于大了,他的处境就会更加艰难。

    而此刻,八大藩王对抗朝廷的局面,就是对北都燕王最为有利的局面,面对八大藩王的联合,朝廷不敢轻举妄动。而北都更是不会主动发难,因此才有了此刻这种两方都是互不相让,但是又不相上下的局面。

    北都燕王,下得好大的一手好棋啊!

    这就是楚天按照他手中掌握的情报,有条不紊地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

    若楚天这个推断成立,那燕王的可怕之处,当真远非朱允炆可以相比。

    不过,当楚天将目光落到方孝孺大人的脸上,和方孝孺大人的互相对视之后,双方眼中都是有这等同样的惊骇之‘色’,他们便是清楚了,他们两人得出的,是同样的一个结论。

    毕竟,方孝孺在这些方面的实力,又要比楚建平高一些。

    然后,当楚天和方孝孺,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落到朱允炆,这位大明王朝的至高存在的身上,他们同样也看到了朱允炆眼中极为惊讶的目光。

    难道圣上也是猜出此中的关键?

    确实,朱允炆虽然要宽厚仁慈一些,并不代表他愚蠢,相反,他如此有条不紊地和北都对抗,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素养,应该还算想当不错的,而朱允炆之所以能得出这么一个和楚天差不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