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初战方略 (第2/3页)
合合,现在的郡治设置在卫县,另外其还下辖汲县、隋兴和阳源,也就是说:汲郡乃是一郡辖三县。当然,从汲郡的‘汲’字上也可大略估计到:地处于黄河北岸的汲郡,恍若同黄河‘一衣带水’似的紧邻着黄河水道;汲郡应该是中原大地距离黄河水道最近的郡城。汲郡距离黎阳按直线距离计算,实际上才不足二百里。
在史上也名声不显的汲郡,其实还曾埋葬过一位历史上的名人,那就是一代忠臣的楷模、殷商末年对纣王犯颜直谏、被纣王剖腹挖心的殷商丞相比干。自比干的灵柩落户汲郡以后,比干的子孙后代也就全部的迁居于汲郡为其祖先守护陵墓。故而,目前汲郡的最大家族就是绵延至今的比干的后代‘君氏’。
其实,殷商以前并没有太过严格的姓氏规范,也只是因机缘巧合等而成‘名’,成‘名’之后也就成为了某个人姓和名合二而一的代号。因而,君氏这个‘君’姓,亦不排除是比干的后世子孙因家族的渊源而后世才加以确定的;比干原本就是纣王帝辛的兄长。而现在的汲郡太守,就是‘君氏’出身的君方兴,一位年过四旬的文人主官。
由于隋庭实行的是府兵制,各地地方上除了常规维持治安的常设衙属之外,郡兵同样也是处于半农、半兵状态的只有一个大致的数字而已;用时招募、不用时遣散为民。汲郡也亦然,除了数百衙役、狱卒以外,其余也就再无常备的武装。
隋代基本上是沿袭汉代的地方管理模式,太守下常设两名副职郡丞和郡尉。从官名上也可以看出:郡丞乃是掌政、郡尉乃是掌军。只不过,掌军的郡尉常规的麾下也就仅有百十名郡兵而已,遇到战事时他需要临时的在全郡范围内予以招募。
据探子所探:原本因战略地位并不算太重要、也并没有招募常设郡兵的汲郡,自瓦岗占领了临近的黎阳和黎阳仓以后,可能是出于自保的本能反应?太守君方兴既协同郡丞张志昂、郡尉丘孝刚临时招募了数千郡兵,在日夜的进行着操练、备战。
兵者、诡道也。考虑到首战对以后的影响意义重大,不仅关乎着能否顺利的攻取汲郡,更关乎着全军以后的士气。鉴于汲郡恍若已经有所准备的状态,徐世业起兵之前特意的把副将刘黑闼和参军凌敬召集到一起,详细的商议了一番攻取汲郡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