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对立共存 (第2/3页)
,则亲统瓦岗大军从洛口出发随后跟进。李密此次的主要战略目的乃是:希冀一战就能够攻下隋庭最大的国储粮仓兴洛仓的另外一处仓址回洛仓,彻底的断绝东都洛阳的粮秣供给,令东都洛阳在饥寒交迫之中不攻自破。
其实,此时的东都洛阳尚屯有着隋庭的重兵二十余万。本为大隋帝国陪都的洛阳,原本的军需、物资实际上也几乎是堆积无数。隋书中曾有过这样的记载:因‘布帛山积’、至以‘绢为汲绠,然布以爨’。解析开来就是:因布帛堆积得太多无法消耗、无处储存,没办法就用绢来搓成打水的绳子,用布来生火做饭。
由此亦可看出,即使是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大隋帝国的国储还是比较充足的。苦,其实也就是苦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大隋朝廷的中上层,同样还是在过着骄奢淫*欲的花天酒地日子。
但是在现在这种入冬以后的坐吃山空之际,东都洛阳还确实就出现了粮秣匮乏的状况。为了保证军需和适当的赈济城内的饥民,虽然年少、但亦不乏明*慧的越王杨侗,就派洛阳通守段达率领着武贲郎将高毗、刘长恭等率军出屯丰都、上春门、北邙山等要道首尾连成一线,并加派重兵卡住了东都洛阳的两座卫城金墉、偃师,预防遥相不足百里的瓦岗派军前来半路劫粮,随后就开始把回洛仓的粮秣回运东都洛阳。
而越王杨侗的这一番安排,也确实恰巧在无意中预先防范住了李密的主要战略目的实施,为从此之后东都洛阳一直就在高峰时期已达部众近百万的瓦岗大军面前屹立不倒而奠定了基础……。
分路进兵的吕明月和孟让,推进到偃师、金墉城下以后,因二城有隋庭重兵驻守而根本就难以攻破,并从此也就再无存进,只能是站在高处遥望着只在几十里外的回洛仓被隋军搬运一空而望洋兴叹。随后跟进的李密所率瓦岗大军,亦曾像偷袭洛口仓一样故技重施的派轻骑间道(抄小路)想要劫取、或焚毁隋军的运粮车队,然而同样也被首尾连成一线的隋庭护卫重兵给击退。
瓦岗自李密晋位以来的首次大动干戈的进兵,最后也只能是就此铩羽而归的相继撤回回洛。也许,这也就是冥冥之中的天意有所预示:预兆着开局不利的李密即将从此开始走向‘下坡路’。
当然,李密的‘下坡路’同样也只能是慢慢的下滑,现在声势浩大的瓦岗也不可能就此‘一溜到底’。
东方不亮、西方亮。事实上,‘亮’的乃是‘东方’,也就是从瓦岗的原有控制区域往东延伸。除了先期已经挟东郡的残存属县归附瓦岗的东郡太守黄君汉以外,奉李密之命挟军东掠的房彦藻,以其弟房献伯为主将迅速的就攻占了汝阴。而房彦藻自己,则率大军兵围了淮阳。感觉难以阻挡住瓦岗兵锋的淮阳太守赵陁,也只好在无奈之下举城出降。至此,瓦岗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