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五十四章 重振弩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五十四章 重振弩机 (第1/3页)

    一连数日,张骏都将自己关在都督府的签押房里,除了将作监的匠人之外,他谁也不见,一心扑到了神臂弩的研发设计工作中。

    此时,一张大桌正摆在房內中央,张骏、索三戒、李福贵和老匠人郑阿大再外加上据说是制弓高手的工匠赵德胜,他们五个人围坐在桌案周围,激烈的讨论着什么。

    良久之后,几人歇息了一番,侍女进来奉茶,张骏拿起一杯一口喝下,伸手示意道:“诸位也请。”

    另外四人诚惶诚恐地拿起茶杯小心地喝了一口。

    这时候,担任将作监副令的老匠人郑阿大开口问道:“大都督,弩机已经日渐没落,若不是少数匠人还会修缮制造,北地基本很难见到弩机了。这说明此物正在被弃之不用,您又何必非要造什么神臂弩呢?”

    的确,郑阿大所言是实情,弩机正在被淘汰,在北地除了继承晋朝的凉州还在军中配置外(中军积弩营),其他地方几乎已经见不到了。放眼整个中国,目前还在使用弩机的,除了凉州之外就只剩下偏安江左的东晋。

    可在张骏看来,弩机被弃之不用,并不是时代进步导致的优胜劣汰,而是游牧民族入侵后引发的技术退步。

    事实上,弩的技术发展在汉代就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峰,从此以后,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单单从技术角度来说,弩的制造工艺在这时期没有什么显著变化,无论是曹魏的军工部门——尚方,还是蜀汉的军械制造所——中作部,制造出来的弩机都是在沿袭汉代旧制,并无任何创新。

    此外,在西晋灭亡后,匈奴、鲜卑、羯、氐、羯等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他们以游牧业为主,长于骑射,所用的传统远射兵器是弓箭。在此时的战争舞台上,北方大地上纵横着的是弯弓跃马的剽悍骑兵。至于动动手指头就能毙敌的利器——弩机竟然还被看成了只有懦夫才会用的亵玩之具,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既可悲又幸运的事情。

    可悲之处在于弩退出了战争,可幸之处在于胡虏没有用它来攻略江南。若是胡人掌握了此等技术,恐怕汉人就要灭种了!

    同时,骑兵的装备大大改善也是弩机被弃之不用的原因之一。首先是马镫被普遍使用,使骑兵更具有灵活性,也能在马背上进行复杂的战术动作;具装铠甲的大量使用,又加强了对战马的防护。于是人马皆披重铠的重装骑兵成为时代的主流,良好的防护让骑士们可以迎着箭雨冲锋而不担心受伤,所以自西汉以来一直都雄踞于战场上的强弩步兵——材官蹶张,也就不可避免的日渐泯没无闻了。

    汉代称步兵为“材官”,意为“有材力者”或者是“材力武猛者”。步兵弩手则被称为“材官蹶张”、“蹶张士”,是步兵中的精锐。正所谓“材官之多力,能脚踏强弩张之,故曰蹶张。”(汉时强弩因力大臂不足而不能张,所以皆用脚踏拉弦)

    西汉文帝时,晁错曾写了一篇兵法力作《言兵事疏》,将古代兵法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峰巅。

    他在文中指出汉军与匈奴相比:匈奴善于骑射,汉军善于步战;匈奴单兵能力强,汉军武器和集群战斗力占优。

    晁错先是列举了匈奴人的三个优势,其言曰:“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

    而后,则又论述了中国人的优势:“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最后,他总结道:“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从上面的这一段话不难看出,中国军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