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超越时代的战法 (第2/3页)
等人拦住检查令牌的辛晏。
只见这些军卒人人穿着造型奇异的铠甲,腰见挂着同样有别于军中寻常造型的弩机,手执长柄拍刀,其实森然。
张骏道:“拍刀阵的精华,就在于如墙而进。按照吾的构想,战斗展开时候,敌人在三百步开外时候,由神臂弩开始射击;同时,发石机也开始投石;敌人攻入二百步、一百步的时候,仍由发石机攻击;直到敌人进入百步,则步军弓弩手发箭,后执拍刀齐冲奋击。拍刀阵如墙而进,无论来敌是骑军还是步军,尽皆绞杀。”
“嘶······”诸将闻言,只感觉脊背发凉,若是真的能做到如此战术,那敌人在三百步外就会遭到打击,然后每前进一步都将面临来自天空的大石和箭雨。等到敌人冲到面前的时候,再对上严阵以待的拍刀阵,估计早就肝胆俱裂了吧?
现在只有张骏明白,拍刀的作用是多么重大。它的形制和陌刀极为相似,但在战斗中比陌刀还要强大。在唐代任何可查询的战例中,拍刀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拍刀军做为战斗序列中单独的作战打击力量在唐中期为唐军的争战立下汗马功劳。同时,拍刀也是汉民族与善骑射的游牧族战争中改变自己马少不精的劣势、发挥步兵多优势的关键兵器!
就具体情况而言,拍刀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种,感性多于理性、对战斗不重视的儒士们所记载的历史,拍刀似乎只有两种用法,即劈和挥舞。
但是张骏经过理性分析后则发现不然。
先说劈,根据史书所述,陌刀如墙而进,然后一起劈杀。因为对于士兵们来说,将武器的锋锐挺在身前,能够有效鼓舞自己的士气!好吧,是给自己壮胆!那么,正常的、合情合理的攻击手段是什么呢?将拍刀挺在身前,但是手臂弯曲,流出前刺的余力。明晃晃的拍刀如墙而进,一方面可以有效鼓舞本方战士们的士气,一方面还可以非常有效的威慑敌人。
宽大、锋利的拍刀给敌人带来的威慑远远不是窄小的枪头、矛头能比拟的。接近敌人后,用力刺杀,必要时也可以砍、劈、削。陌刀长八到九尺,前端尖锐,因此,刺应该是陌刀的一种常用攻击手段,否则无法解释为何打造那么锋利的尖端。
至于后来拍刀和陌刀一同退出历史舞台,也并非是因为此二者的作用下降,而是因为无论拍刀还是陌刀,在制作工艺上都十分繁琐,最主要的一点,想要拍刀劈出使敌人马俱碎,就需要精钢打造。可从五代到宋代,都是常年战争,军备制造跟不上消耗。特别是宋朝统一中原以后,禁军与湘军的人数动辄数百万,朝廷根本无力装备贵重武器,所以豪壮的拍刀就成为奢侈的战争器材,被束之高阁了。
宋朝战争的主要方向是同样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对付辽金的骑兵,长矛、斧钺开始成为军队的主要兵器,斧钺的大量装备从《武经总要》和宋石雕造像中得以佐证,斧钺的制作和使用技艺比陌刀要简单,对付骑兵同样有效,岳家军用“麻扎刀”“捉刀”“长柯斧”大破金军“连环马”,有效而不昂贵的兵器永远是军队装备的重要兵器,豪华的陌刀从此逐渐退出战争舞台,并且消失的极其彻底,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冷兵器的遗憾。
总而言之,唐代走的是精兵路线,宋代走的是人海战术。单单从历史结局的角度来说,张骏自然会选择前者。
他在这里畅想拍刀的发展历史,另一边,陌刀队已经在辛晏的率领下掩饰起来,只见他们队形紧密,刀锋向前,用同一动作劈、砍、刺、撩,整齐划一,银白色的缝纫宛如雪花缭乱,足以震慑敌胆!
一众将领在见识了拍刀阵的现场表现后,皆赞不绝口。韩虎激动道:“大都督,此等神兵若是可以大规模装备全军,吾虎捷军上下,有信心尽扫腥膻!”
“这还用说!”胡硕也吼道:“俺以后就用这拍刀了,不过要定制一把,二十斤太轻,五十斤刚好。”
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