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天师道徒 (第2/3页)
德阳东北)起义。起义军大败西晋官军及地主武装,进围成都。惠帝太安二年(303年),李特阵亡,其子李雄继起,于次年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又次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史称“成汉”,如今是大凉的邻国。
其次,再看江南。天师道不仅拥有广大下层民众,而且得到了上层豪门士族的崇奉,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师道世家,如琅琊王氏、孙氏,陈郡谢氏、殷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义兴周氏,丹阳许氏、葛氏、陶氏,东海鲍氏等,他们还共尊钱塘人杜子恭为首。等杜子恭死后,其弟子琅琊人孙泰继为道首。
如果大家以为天师道在南方很安分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十月,孙泰的侄子孙恩利用司马元显征发“乐属”引起八郡骚动之机,率众起义。元兴元年(402年),孙恩战败,与其部下数百人投海而死。其妹夫卢循率领义军余部,转战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坚持斗争近10年。义熙七年(411年),卢循在交州战败,亦投水而死。
这是天师道策动的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参加的群众有数十万,历时十三年,纵横千里,给腐朽的江南世家豪族势力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东晋王朝的灭亡。
当然,所谓的历史功绩都是后世宣传的,在当时,天师道徒组成的军队和德日法西斯并无区别。千万不要以为农民起义是一件多么正义的事情,事实上他们对历史和百姓造成的伤害要远远大于那么点后市宣传中的意义。扛惯了锄头的农夫被裹挟强迫着耍起了大刀,造成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每遇一城,天师道军必定屠城。他们将东晋的官吏剁成肉泥,煮熟后逼迫其子女吃。还有妇人笃信长生之道,竟将自己刚诞下的婴儿作为补品直接吃掉。如此疯狂的举动,没有半点进步意义可言。
所以当张骏听周同禀报说那个查林竟然是天师道徒的时候,一股冷汗从后背冒了出来,如果让凉州有了造反专业户的根基,那无异于自掘坟墓!
周同还要继续汇报,张骏连忙摆手止住:“小心隔墙有耳。”
周同当即闭口不言,也警惕地看向四周,好在没发现附近的兵卒有什么异动。
二人来到中军大帐,清退了所有文吏后,张骏又令侍卫将大帐团团围住,不许任何人靠近。这也不怪张骏突然这般敏感,实在是他太明白被宗教洗······脑后人会变成什么样子。既然贾氏都已经被天师道渗透了,那么谁能保证他的都督府和征虏军内就没有天师道徒?
更何况,征虏军大部分是从灾民、流民中招募的,而灾民和流民,恰恰是邪······教组织最好的生长土壤。甚至在一瞬间,张骏已经想冲动地对征虏军内部开始进行审查了。
不过他毕竟不是刚刚穿越来的愣头小子,审查的念头在泛起的一瞬间就被放弃了。他明白,自己绝不能自乱阵脚,征虏军绝大部分人必定是忠诚可靠的,即便已经混入了天师道徒,他们在没有得到指示或凉州没有动乱的情况下,也绝不会轻举妄动。
但也不要忘了,明年刘曜就会率军来犯,那时候正是西土陷入恐慌的关键点,如果不把大凉的天师道在匈奴入侵之前解决掉,恐怕会有大祸降临。
周同并不知道张骏已经在内心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当,确定不会有人偷听后才道:“大都督,据查林交代,先元公遇害一事,和天师道也有牵连!”
先元公,说的就是张骏死去的父亲——大凉的前任统治者张寔,因为张寔的谥号为一个“元”字,所以就被尊称为先元公。
“说清楚!”张骏顿时眉头紧皱,一股怒意积聚在胸口处。看来这天师道不但要祸国,还和自己有杀父之仇!
当年有一个京兆人刘弘,擅长旁门左道之术,客居在凉州的天梯山,在山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