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七十一章 先发制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七十一章 先发制人 (第1/3页)

    眼看着已经入夏,这是个“以有道伐无道”的好时节。

    怎么说呢,天下各国中除了凉州和东晋,都趁着青黄不接的时候开始四处劫掠。他们打起的旗号,基本都差不太多,无非是痛斥即将被劫掠的一方不得人心,活该被自己抢。

    往年一到这时候,凉州的边境就要严防死守。因为水土丰茂又年年丰收,故而占据了河西之地的凉州政权就成了别国眼中的肥肉,谁都想上来咬一口。

    但今年凉州的气氛有些不同了,因为在广武郡的少将军和他麾下的各级军佐、文官都公开上书,提出了先发制人的策略,目标当然还是近在咫尺的匈奴汉国!

    少将军在奏章里说的很清楚,贼寇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忍让而止步,反倒是变本加厉地欺凌凉州百姓,将我们看作是他们的粮仓,一旦敲诈不成,就武力相逼。想当年先武公在时,“凉州大马,横行天下的”歌谣连稚童都会传唱,可如今只过了一代,难道大凉儿郎们的血性就荡然无存了么?

    此奏疏在姑臧引起轩然大波,以贾氏为首的主和派自然还是强烈反对,就连西迁士族组成的主战派也并不看好。毕竟这些年大凉诸军战力下降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仅凭一腔热血便擅开边衅,怎么看都有些不靠谱。

    更何况,去年冬天出征匈奴没占到什么便宜,除了少将军带回来两千余遗民,其他的收获乏善可陈。

    这时候,张茂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张骏让姊姊念奴在回转姑臧后给叔父捎了一封他的亲笔信,在信中,张骏分析了今年冬匈奴人大举报复的可能性,还透露了刘曜即将亲征的情报。现在各国都以为凉州依然会紧收防线,若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当会使敌人措手不及,大胜可期。

    同时,为了制造舆论压力,张骏还让已经在广武郡分田安居的遗民组成上访团,到姑臧去请愿,乞求大将军挥兵东征,光复中国。

    “光复中国”张茂是不敢想的,但东征占有陇西却是他心心念念的一件事。去年冬的奇袭计划泡了汤,难道今夏真的有机会?

    眼看着天时、地利、人和都在自己这一边,张茂果然心动,于是便不顾主和派的反对,以征虏将军、广武郡守、都督外军诸军事、霸城侯张骏为平东将军,节制晋兴、金城二郡。可在具体的军事上,张茂却没有给张骏全权,而是依然用老将韩璞主持。

    这一点就很有意思了,韩璞是金城郡守,但金城却归张骏节制,可在军事上张骏又要听命于韩璞,这不是自相矛盾?其实不然,平东将军只是一个临时的差遣,晋兴、金城二郡也不过是临时配合,等到战争结束,大家还是各过各的,互不干预。

    签押房里,整个都督府已经忙成一团,所有人都在高速运转。

    江婉卿身为秘书郎,这段时间就成了她上任以来最忙碌的时候。每天有数不清的公文要整理,即便是只睡两三个时辰,也感觉时间不够用。

    张骏倒是有怜花惜玉的心,本是让江婉卿将一部分工作移交给经验丰富的主簿阎曾。可在劝了江婉卿几次后,发现这个倔强的姑娘不为所动,也就随她去了。

    只见江婉卿站在一旁,手里捧着文书,读道:“福国寺已经被拆除,俘获的天师道徒全部发往石灰厂做苦力,另外別驾宋沛建议,广武郡治下所有寺庙、道观都要进行严查,凡是没有度牒的和尚、道士,一律羁押,查明无罪后再行释放。”

    “可!”张骏手里还在批阅另一份关于春耕总结性质的文书,上面是将作监与三县联合统计的新式农具、翻车等物对灌溉、开垦带来的好处,还有就是新增的开荒面积等等。

    目前整个广武郡可以说是形势一片大好,在拥有充足钱粮挥霍的前提下,各个项目都在快速进行当中。无人问津的水肥在炼制一番后,精华成了军用物品,残渣则与石灰矿的废石料混合铺到了黄土路上,成了原始的柏油路。

    石灰也被大量生产,整个广武郡的罪犯都以徭役作为惩罚,全部发往各个石灰矿和石灰窑劳作,所以水泥的产量也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