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5.162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第2/3页)
。”贾亮说:“孙书记,我也怕得罪人。得罪了各个县区,以后我的工作还怎么开展?局领导级别高,可以直接命令下面各个县区;但我呢,一个小科员,如果不能与各县区保持较好的工作关系,这项工作没有办法很好地开展。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按实力说话,按分数说话,这样谁都能够接受,谁都能够不得罪。所以,这一次打分,我确实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没有含糊的地方。”
孙红军说:“好嘛!干工作就应该这样干。各位同事,我对于推荐谁,没有意见。但我认为,法规科这样的工作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大滑头!邹志刚暗骂了一句。毕竟还有许多党委委员没有发言,邹志刚也保持沉默,冷眼旁观。翟新笑着说:“红军同志没有意见,胜似有意见啊!陈局长,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你要来推荐,你推荐哪个县区?”
陈奇志看出了翟新的阴谋,并不上钩。陈奇志笑着说:“翟局长,这个态我不好表。其实我是完全赞成公平公正的推荐原则,谁最有实力,就推荐谁。如果没有牵扯到江南县,那么我也赞成推荐分数最高的县区。现在,牵扯到了江南县,我曾经在江南县工作过二十多年,对江南县是有感情的。为了贯彻翟局长公平公正的指示,在这件事上,我弃权。”
同样是老奸巨滑啊!虽然弃权,但态度旗帜鲜明,江南县分数最高,他是支持的。翟新想套的话没有套出来,心里有些失望,正准备再问陈奇志是否与方圆有过默契的类似内容的问话,陈奇志端着水杯站了起来,笑着说:“翟局长,各位同事,为了避嫌,我申请缺席今天的局长办公会。”说着,拿着杯子端着杯,离开了会场。
翟新很有些无奈,问:“其他同志还有什么意见吗?”耿清说:“打分制肯定是不完善的。”翟新心里一喜:“哦,耿局长是认为打分并不能代表一切,对吗?”耿清说:“是的,分数不代表一切。过程好不代表结果好,这在许多领域、许多方面都事实存在。结果好不意味着准备的过程好,也同样如此。就像是高考,饱受全国人民诟病,为高考的分数代表孩子的品德好不好吗?能代表学生的能力强不强吗?能代表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不高吗?不敢这样说啊!所以,高考以分数来录取学生、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做法,其实也是相当不完善的。”
邹志刚说:“我是老分管教学的,我完全同志耿局长的意见。高考的分数不代表一切,同样,给五个县区打分也不能完全代表五个县区的真正实力。”
翟新现在有些担心起来了:万一不能贯彻宋市长的指示,那比得罪四个县区,更麻烦。
耿清说:“高考虽然不完善,但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已经三十一年了,一直都在使用这一套考试体系,为什么?这是因为在现有条件下,再没有另外一种更公平更公正的办法,来遴选相对优秀的人才。搞推荐制吗?推荐的标准是什么?如果真地废弃了高考,而实行推荐制,那么以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再也不会有来自平民家庭、困难家庭的孩子了,能够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不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就是来自特别富裕阶层的子弟,平民子弟要靠推荐,基本上是不会有这样的机会的。而现在,正是因为这还不完善的高考以分数决定前途的选拔办法,才让那些不学无术的某些领导干部的子女进不了清华、北大,而大量来自农民家庭、工人家庭、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因为学习刻苦、成绩优异,而能够有机会进入一流大学深造。”
呵,耿清引申得还挺远。方圆这个时候也有点明白耿清的意思了,向耿清投以感激的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