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十七章 洗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十七章 洗脑 (第2/3页)

据查证,他的祖先竟可追溯到黄帝之子昌意的第三子,迁居北地的悃,帝高阳氏的弟弟,跟以前中原的一个大国楚国国君是亲戚。出连部霍泰是听说过的,在库莫奚人那里也不是什么显赫的大部落,却没料到这姓氏的出处竟然这么贵气。

    我长的和汉人并无二致,又不是丁零人那种煞白皮,祖宗自然也是那个昌意的后代,不定和那楚国国君还是亲戚,同袍们说,大将军便是楚人,大汉皇帝也是楚人,那楚国,定然是个了不得的大国。我这便算是认祖归宗,他们说的胡虏和匈奴自然和我无关。日复一日,霍泰便越是坚定了这种想法,到了离石城,他手底下的士兵讨好般问他籍贯时,他坦然道:“云中人士。”

    张伯益派出许多人深入到齐秦两国间,散布并州有大量闲置地分发给军户的消息,赋税又轻,还现钱收购棉花,有衣有食,近乎于人间天国,只是需要家里男人参军罢了,太原府兵百战百胜,立下战功脱了民籍的比比皆是,走在街上,一个不起眼的人不定就是朝廷的仁勇校尉。原本肆掠齐国的各地流民,甚至还有落草的强盗都陆续赶来投效,原本荒凉的边陲之地,竟然人丁繁盛起来,各地商人也是纷纷前来开设商号,还有许多商人消息灵通,带着巨款过来等着收购棉花。

    陆峥能改进织机,这些精明的商人自然也会,不过陆峥却没有什么垄断的想法,自己的棉织厂,靠的是规模化生产节约成本,便是有人竞争,利润也比他们丰厚。更何况,只有因为利润吸引而来的商人才能将棉花种植迅速推广出去,那时,幽州也可成为人丁兴旺之地,更能为以后平定高句丽打下基础,不会再像隋唐一样,到了冬季就得撤兵,不然士兵便会冻死。

    幽州虽说是九州之一,汉人故土,不过如今齐国防御重心不在此处,高句丽便迅速蚕食辽东,如今,大半辽东之地,辽西走廊,朝鲜北部都落入其手。汉四郡中的乐浪,临屯,真番郡早已被吞并,玄菟郡也有一半被其占据。高句丽人和敕勒人,库莫奚人,鲜卑人不同,他们不是游牧民族,而是和中原一样的农耕民族,并且独立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体系。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终究要嫁接中原的文化和行政体系,但高句丽不同,从文化上他便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这样的国家,甚至不可能短时便能消灭。中原混战,军队战败城池往往便会陆陆续续投降,但高句丽却会逐个城市抵抗到死,除了不断的消耗它,拼国力,长期袭扰,没有一蹴而就的法子。

    中原王朝消灭高句丽,那是从东汉到唐高宗时期便不断拉锯,花费了数百年时间才彻底做到。对高句丽,像隋炀帝那样搞什么仁义之师是行不通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像曹魏和唐朝一样,精兵突袭,灭国屠城,从不屠城的唐太宗对高句丽都动用了活埋屠城的法子,可见其顽固。

    在陆峥原本的时空线里,高句丽是个强大的敌国,唐初,人口达到了五六百万,而唐朝同时期人口也不过一千五百万。历史上我们熟悉的辽国,大部分时期人口不过四百多万,正规军十万,而高句丽,正规军十五万,战时加上民夫辅兵,能拉出六十万人。高句丽人和蒙古人不同,占地看起来不多,却是吃掉一块就消化一块,占领一块地方便建立一个堡垒要塞,再以此为基地继续侵吞,同时屠杀驱赶辽东的汉人原住民。看起来不可怕,是因为隋唐两代皇帝的眼光远比宋明要高远的多,在还能消灭的时期便倾举国之力将之消灭了,否则,便是宋之辽金,明之女真的祸患。

    “而我日后若要建立一个以继承秦汉自许的国家,必然要恢复汉四郡,如此,才能让天下人心悦诚服。消灭高句丽,最好是拉拢契丹,突厥,柔然,库莫奚各部,一起攻打,打下的财物和女人送给他们。高句丽,可远比这些松散的部落联盟难对付多了。”

    陆峥的神思正在遥远的辽东晃荡时,张伯益来了,他如今已是并州长史,日常便是替陆峥操持屯田经商之类的事情,这人确实心思谨慎办事牢靠,而且聪明,只要领会陆峥意思办事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