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棉花? (第1/3页)
可若是不得罪他们,放任自流,徐清又实在做不到,毕竟除了他们所有人的都已经收了,若是因为他们权势过重便不收缴,那对于徐清在秦州的威望将会直线下降,那些原本上缴了粮食的农户们也会不满,甚至会让秦州再生动乱也说不定,所以徐清最后还是下定了决心,从韩琦那要来一张上缴令,借着韩琦的名头,让那些不想交粮食的世家大族们,总算是交出了家中的余粮。
至于韩琦为什么会帮自己背这个锅,徐清很是清楚,作为秦凤路的长官,并且从做地方官开始就一直在西北待着的韩琦来说,想要让这片土地富饶起来的想法,韩琦无疑是不逊色于徐清,甚至要超过他的。
只不过韩琦有他自己的局限性,带兵打仗他或许可以做到,可是将这西北治理成塞上江南,他却真的没这个本事,这不仅仅是读些四书五经,或者是农书就成的,而是需要大量创新和实践才能做到的。
而徐清的那份秦州改革报告却让韩琦看到了西北富饶的希望,在那份报告中,徐清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秦州的治理想法,从基础建设到农业改革,最后还有商业模式的变化和想法,全部都一一写在了纸上,韩琦看过之后,尽管有许多不懂的地方,可徐清起码有提出想法的能力,而韩琦则是连提都提不出来。
这并不代表徐清就要比韩琦聪明很多,这能代表的只有徐清读过的书要比韩琦多罢了,在那个知识大爆发的年代里,智商虽然不曾提高,可见识却是大为增加的,许多人根本没有上过金融或者是经济学相关的课程,可对于人民币贬值、TPP之类的事情依旧是信手拈来,谁都能讲上几句,这就是时代的优势,也是徐清的优势。
通过徐清的这篇改革方案,韩琦真的看到了秦凤路腾飞的希望,为此,替徐清背下这份记恨韩琦也就无所谓了,他要的,就是徐清的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