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5 (第3/3页)
传播,文言文也是如此,在当时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纸张的出现,文言文显然必要性就不再那么足了,但因为此时借助知识的出现而诞生了一个专门的阶级,他们垄断知识,将那些知识变成自己的私藏,这个阶级便是士族阶级。
他们想要垄断官位,自然需要让民众不能够接触到知识和文化,因此文言文并没有被放弃,而是成为了中国古代上流社会的书写方式,虽然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反古文的运动,也因此看语文课本,几乎越古代的文章越能看懂,而越是现代的文章就越能看懂的原因,尤其是到了清朝之后,朴学盛行,人们不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将文章变得更加质朴和容易理解。
但即便如此,文言文依旧是十分难以理解的文章,即便是现代的年轻人,受过基础的教育想要看懂文言文依旧很困难,你难道还指望那些古代只读过几年私塾,认识几百个字的人去看懂这些文章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普及白话文,减少人们接触知识的困难,便是这几年徐清着重【m.】在做的事情。
首先便是规定所有的大众报纸,在报道文章时,尽量要始终通用的一千两百个字,不要出现生僻字,能够用简单的文字就尽量用简单的文字来报道,不要卖弄辞藻,比如说马匹,青色的马就说青色的马,白色的马就叫白色的马,不要黑色的马非得称呼为骊,千里马称呼为骥,良马称呼为骅骝,这种词语对于大众来说是十分生僻的,也没有人愿意一边看着报纸,一边放一本字典一个个字的去查,大部分人看报纸是要获取信息,而不是学习知识。
在这方面卖弄辞藻显然是十分没有必要的事情,因此这些文字都不允许使用,在通常报道中,要用日常使用的一千两百个字,一篇文章里生僻字最多不能超过五个,若是超过则不能进行刊发,之所以会允许生僻字的上限,主要是地名,人名有的时候就是生僻字,若是不允许的话,就很可能根本无法报道,另外一方面也是文章的作者,有的时候很难立刻更改文风,要让他全面通俗易懂还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设置一个过渡期,也让他们可以慢慢适应这种新的写法。
通过这种方式人民就能够看懂报纸,然后再慢慢将白话文的使用开始涉及到通俗文学去,让民众可以看得懂一些,散文,提高民众的文学素养,毕竟你让他们去看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短篇,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折磨,而通俗文学要的就是简单易懂,人们可以很轻松的了解这是个什么故事,人们在其中是做什么的,这就足够了。
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的通俗读物销量要远远超过一些诗集,散文集,就是因为这些书籍的包容性很广,人们可以很轻松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可以说徐清这几年的推动着实是有着很大效果的,且通过这种推动,导致通俗读物的销量大涨,作为作者,他们的收入自然也与日俱增,相比起那些文学家的收入,他们的收入无疑要高出几十倍,甚至一百多倍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而这种收入的提高,自然就刺激更多的文学作者进入通俗读物的领域,其中的人才也就不停的出现,导致通俗读物的精彩程度也好,还是文笔都开始慢慢赶超原本的文学经典,从而让许多士族也纷纷加入进来,开始欣赏这些通俗的大众文学,从而使得大众文学慢慢登堂入室,这不得不说是徐清的功劳。
而要想让民众看到并且是抱着热爱的心去看,而不是附庸风雅的想法去看,普及白话文和简体字自然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对于士族们,徐清则并不进行强烈的要求,他们可以继续使用繁体字和文言文,这种事情也会在文化的优势下,这些士族的下一代们,都是看着这些通俗读物长大的,自然也就会亲近简体字和白话文,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这些人的风格慢慢改变,从而真正达到整个国家的改变,相比起徐安激烈的改革,通过这件事情就能看得出来,徐清为什么不能够接受徐安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