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徐王氏的回答 (第2/3页)
要数百万字,才能窥一斑而不能见全豹,而《论语》、《孟子》、《大学》之类儒家经典,也鲜少有超过两万字的,大多都是一万字左右的数量,可是其注释、经传,却多如浩海,不可计数。
可以说,每一个人眼里,《论语》都是不同的,而每一家传世学派,也都认为自己所学的《论语》集注是正确的,别人的是错误的,不像现代,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在古代,一句话能翻译成截然不同的两种意思。
例如孔子曾经说过“子不语乱力怪神。“可就是那么一句话,在古代,就有无数种翻译和解释,其能覆盖的范围甚至远远超出迷信,而到达政治、文化、风俗等方面,甚至就那么一句话,还能翻译出孔子相信有神明,和孔子不相信有神明两种意思。
又比如孔子曾经在失意的时候说过那么一句话,叫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天下大道无法推行,那么我就乘一只小船去海上漂浮,可也就那么一句话,历代文学家为之争斗不休,有的说是孔子心灰意冷真的想走,有的则是说孔子是在说气话,其实并不想走,又因为这句话牵扯到孔子是不是意志坚定的问题,所以自古以来便为历朝历代保孔派与倒孔派拿来撕逼,可谓是一经典案例。
正是因为这样一字多义,一句多义的原因,一本书在一个先生的口中,就会是一个故事,换一个人,便也就是换一个故事,在没学完之前,便换人教,这在这个时代,是非常不好的一件事情,甚至称得上是毁人前途的事情,非常的严重。
所谓法不传六耳,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恒盈先生会抓紧时间赶课,也是无话可说了。
徐清眼见徐王氏有要动怒的趋势,知道自己实在是不占理,赶紧走到徐王氏身边认错,还好徐王氏现在心情并不是真的差,只是故作生气罢了,听到徐清来劝,立马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了,这脸笑得就跟春天里的花骨朵盛开了一样,看得徐清心里直发虚。
现在的他,倒是希望徐王氏能够心情平淡一点为好,免得听到坏消息之后,心情大起大落,生出些家庭暴力就不好了,这倒不是徐清打不过徐王氏(绝对不是),只是打女人这种事情,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