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选官(3) (第3/3页)
一。
既然是凭考试,众官僚们有的虽然微微有些失望,却也不乏高兴的人,虽然彼时的科举没有后来明清那么死板无趣,毕竟大多数文官还是这么上来的,考试自然也不怕。
没想到,众臣子依照皇帝的口谕坐下,拿到考卷时,却全都傻了眼。
对于这些立志做官的人,大都是考进士科出身,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因此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两百年前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当然,对于皓首穷经的读书人们来说,为了保险起见,自然都得兼修,免得朝中风向一变,自己就白白浪费三年,没想到这次自己拿到的据说是皇帝亲草的试题,却大有无力下手之感。
........................................................
今日第二更,下一在晚上11点前后。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