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阳关鏖战(5)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阳关鏖战(5) (第1/3页)

    .

    江龙等人拿的连弩,乃是邱寻仿诸葛武侯所制连弩,所得,即“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俱发。”

    通常普通的箭是由镞、木杆、羽毛制成,箭在远距离飞行时,羽毛起平衡作用。而邱寻改进连弩的箭,若采用通常制法,箭身羽毛部位与箭匣壁发生阻碍,必然使箭支在射出过程里受到扰动,而由于箭矢本身的重量,在飞行过程中必然会下坠,因此这一以来,远距离发射的话,其实就射不中敌人。就是昔日诸葛武侯天纵奇才,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连弩齐射固然疾矢如雨,可是总归在准头上略微有些瑕疵,不能做到神箭必中,终归还是个遗憾。

    琢磨了很久的邱寻,实验了很久,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如今改良后的连弩的箭采用非常规制法,也就是“以铁为矢”,由于整支箭的尺寸只有八寸,因此在重量上也不吃亏,而经白莲教的秘密军工厂反复制造实践,若是箭杆超过八寸,箭匣增长,机关互动就不畅通,铁矢超过八寸重量增加,会影响箭的射程;而箭的尺寸小于八寸,箭匣缩短,弩的弦臂张开间距小,发射力量就会减弱。所以几经考量,综合成本,杀伤力和便携等问题,可以认定,“矢长八寸”是最佳尺寸。

    众所周知,非铁制的箭,箭体轻,没有太大地杀伤力。铁矢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外。邱寻还别出心裁的在箭匣底部加附磁石,这样一来,铁箭就会被吸附在箭槽上,解决了连弩向上仰射时弩身倾角过大时,箭匣里的矢脱离箭槽倒向反方向,而张弓向下俯射时箭支滑落的问题。此外,则是解决了连续供箭问题,连续供箭,连续发射得以完成。

    当然,这样全铁的箭也不是没有瑕疵的。比如,加装羽毛就很困难,而无羽的铁箭在远距离飞行时会失去平衡而翻滚,达不到远射武器的作用。可是木制箭杆的制作要求精度高,人工制作难度大,不易大量制造使用。

    不仅是三国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使诸葛亮及其后人没能解决“矢”存在地问题,就是如今,邱寻的连弩,依然离尽善尽美相距甚远,虽然平日军士演练时。虽然呼啸而出,杀伤力不小,可是和邱寻设想中的那样“精确至寸”。还是相距甚远,这也导致连弩的实用性大大降低,而且损益连弩机关互动要求精度高,在野外使用时部件受阴雨等天气的影响易变形从而使连弩发射机关失灵,因此那连弩的大规模装备军队,也受到了不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