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布局天下 第一百一十六章 血仇(4) (第3/3页)
峙地形势下,我朝就有一个前辈,知晓汉中之重,并且力排众议,从全局地角度认识到汉中的地位并加以经营,这人就是张浚。”
有些伤感地叹口气,萧统幽然说道:“百余年前,正是靖康之耻,山河破碎之时,一个迫切的问题,是高宗皇帝巡幸之所的选择。当时,金兵攻势实在太盛。女真人南下,常起三路:东越山东而趋江淮,西越山西而攻关中,中路越中原而趋荆襄。汉中、陇西尚处二线,而四川则是大后方。”
顿了一下,萧统接着说道:“而彼时,我朝国穷兵弱,士卒震恐,百信四散,君臣上下所要做的,是既能暂避金兵之锋锐,又能保持一种不失时机地进行反攻的态势。高宗皇帝广开言路,要求天下士民上书呈议,一时间,大臣们建议巡幸建康、武昌、四川、关中的都有。而唯独张浚却建议巡幸汉中。他的奏章,至今朕都还背的,里面说汉中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积粟理财,以待巡幸。每每虑及此处,朕未尝不心中有感,有憾,有忧,而如今之势,虽然我朝如今已有进取之势,于当日不可同日而语,然根本态势,又有何区别呢?”
而在历史上,可以说张浚对汉中的经营规划充分利用了汉中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汉中的地理位置,既背靠四川大后方,又能左右伸缩,联络陇西、荆襄,流通战争资源,呼应关中、中原等前线地区的战事。这样,汉中在南方的上游地区实居枢纽性的地位。只可惜,淮西系,南迁系,江南系却一致反对,出发点当然是出自自身利益的考量。张浚之议虽未被采纳,不过,由于张浚对汉中的经营,宋廷以川陕、荆襄、江淮呼应作战的一字长蛇之势却得以形成,这也根本性的改变了当时的战略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