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7章 (第3/3页)
中国要加入协约国,英国总不能把他门外推,中国部队虽然很烂,但是规模却不容小视,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组成二、三十万人的炮灰部队,另外,山东德租界内还有十数万中国人内线。
16日开战后,袁世凯通告天下发布了《国情咨文》,要求全国军队听从他的指挥和调遣,万众一心,帮助友邦打赢这场正义的战争,而那些不服从调遣和指挥将作为叛军。
袁世凯委任袁克定陆、海、空三军总司令,杨洪森担任总参谋长,发兵10万扫荡山东。
因为没有了国会,运作起来效率极高,当北洋军开始向山东调遣时,杨洪森命令驻扎在皖北的第5师上官云峰、第8师岳相如总计14653人,开赴济南集结,张勋也从兖州(滋阳)调到了六营兵马参战,。
袁克定统领着千军万马来到了济南,他们缓慢的行程让德国人实在无法忍受,因为“红―橙”舰队已经封锁了青岛。
中国政府的军队为什么就不能坐火车快点到青岛来接防。
可时,袁克定却很享受这一时刻。
杨洪森却是等不急了,遂越级命令皖军第5师、第8师迅速控制青岛,尽快完成接交,3日内结束战斗。
迅速解决山东问题也正是袁世凯的意思,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个“草包”,在19日才从北京动身前往济南。
日本在中国宣战次日,8月17日向德、奥匈等同盟国一方宣战,同时分兵两路,一路自龙口登陆,一路自青岛登陆。日本海军陆战队抢滩时遭到了小股德国的袭击,然后他们带着武士之魂冲进了雷区,很显然英勇的日本士兵没有去看那块中、德文的警告牌。海军陆战队一下子就死了二百多人,那些被炸断腿的日本痛苦的喊叫着,德国人在精神上同情他们,他们都是绅士不会对这些残兵放冷枪的。为了把将自己的同胞从海滩上救走出来,日本海军陆战队又损失了数十人。
日本在涝山湾的登陆失败,而英国正不慌不忙地作着准备,他们并不着急,这是一场必胜的战争,所以他们催促着德国人尽快投降,将青岛交给日本军队。日本政府也召见德国大使,希望结束这场没有必要的战斗。
德国也想尽快结束,但是那个该死的中国海、陆、空元帅,迟迟不来青岛,为了德意志的荣耀,他们绝不会向中国地方部队投降。袁世凯他并不关心青岛的战事,但是前线杨洪森却急了。北洋军上下官兵都对这个大元帅忍无可忍了,打赢了这扬眉吐气地一仗,那将是何等功绩,但是这死瘸子一入济南就不出来了。
17日,日军迅速胶济线挺进,驻守山东的北洋军与日本遭遇,还没有来得及回话,就被日本爆栗子打的四散逃命,看着中国军队四散逃命,作为先头部队的日军少佐山前佑树迅速将部队在胶济线展开,率先抢占领维坊,他在维坊留了五十人等候后续部队,在山东日本侨民的带领下,他们开始奔袭济南,只要控制了济南,以大日本帝国的军力,利用胶济、津浦线就能迅速控制整个山东。
“日本怎能如此?马上派人召会告诉他们,我们是自己人。”
坐在一边的杨洪森脸色阴沉,冷哼一声拂袖而去,他本来完美的计划,都败于此子之手。
“我的船坞,我的工厂设备,让日本控制了胶济线,我还搞个毛。”
23日,杨洪森重新回到北京。此时袁世凯也陷入了被动之中,日本公使指责中国士兵,开枪射伤同盟军队要求立即予以解决,要求中国统帅出面,并且要求驻济南北洋立即交出肇事者。
这虽然是日本人想借机生事所寻找到的借口,但却有英国人的支持。
美国是中立国,对于协约阵营内的协调问题他不好介入,即使美国不是中立国,他们也不会介入。
在济南北洋遭遇到了他们历史上最丑恶的一幕,当一支日军步军小队到达济南城下要求进城时,慌张的袁克定下令避免外交纠纷,各军退出济南,时下济南驻军有三个师,数个混成旅,近七成人的兵力,面对着日军小队竟灰溜溜地逃出了济南,袁克定更是一口气逃回了回北京的安乐窝中。
山前佑树到达济南后,立即向大本营提交一份作战计划,对群龙无首的中国军队发动突袭。
就在这个青岛方面的德国吃惊的嘴巴都可以放下鸡蛋,这些中国人彻底把德国人给征服了。
德国的将领经过协商后决定向岳相如少将投降,让这场闹剧快点结束。
25日岳相如通过全国,致电北京,宣布占领青岛。
日本方面提出中国军队不能单独与德军苟和,即使要受降,也要等日、英进驻青岛岛后才行。上官云峰与岳相如却拒绝了日军要求。26日,日、英联军总算在涝力登陆成功,为了清除地雷,可费了他们不少力气,为了进驻青岛,日军挥兵南下,强行要求进驻青岛,中国守军不允许。27日,中、日双方在青岛发生激战。
这种场面只怕连德国的将领们都没有想到,当然少许德国士兵也参与了对日作战。更多的德国人是在青岛城内搞破坏。青岛这些资产本来是准备给中国的,可现在怎么也不能让其落入日本手中。造价600万的浮动船坞沉了,机械拆毁、武器弹药一率销毁,看的上官云峰、岳相如都心痛不已。
上官云峰和岳相如部队到了青岛枪全换成德国造,还补充了大量大炮,如果早一点接手,他们甚至还能装备重炮。德国人不愿将这些炮留给日本人作为战利品所以全部炸毁,青岛城内供电、供水设施全部破坏。停在港口的炮舰依照德方的要求全部炸沉,德国把作战步枪都毁了,他们已做好了向日、英投降的准备。
可就这个时候,青岛外围日本与皖军展开激战。青岛外围中、日打的极为热闹,中国人在水源、路口布设了大量的地雷,部队穿插至日军后方,部分德国军官和士官以自愿地形式留下遗言后加入了战斗。
青岛城内的重武器都被毁了,但是还留有大量的子弹、炮弹还有千余枚地雷。
日军在伤亡颇大,很多都是因为踩到了地雷,炮火的前沿覆盖效果不是很好,再加上中国军队的炮火准头极佳,迫使进攻受阻,他们的后面也不太安稳,后方道路不断有人触雷或遇到伏击。日本陆军组织侨民参战,有中国人伪装成日本侨民身捆炸药尽往人堆里钻。不用说了,用这种战术的除了皖军也只有皖军了,日军对这玩命战术很害怕。
日本巡洋舰“高千穗”号运兵至青岛时被一座貌似没有人驻守的德军炮台的一发穿甲弹击中弹药仓,带着3000余名高唱胜利凯歌的日本勇士喂鱼了。“高千穗”号的运气实在太背了,要知道德国为了不让日本得到这些大口径要塞炮,对其进行了一轮销毁,德国的海防要塞已经没有多少火炮,可是嚣张的日本把船开到了炮口上,德国也就不再客气了。“高千穗”号就这样被批南沉,打沉“高千穗”德国哥鲁夫少尉与炮台官兵一阵欢呼后,转身炸了炮台回青岛,以至于赶来的日本人都搞不清楚“高千穗”沉没的原因。
“高千穗”号及3000日军伤亡虽与中国军队无关,但由于中国军队在青岛城内,所以这笔账算到了中国人头上。
青岛的大战让国人兴奋不己,但是袁世凯的脸色却越加憔悴,尤其是得知日军伤亡增加至4000余人的时候,袁世凯只能致电杨洪森,希望他把部队抽出来。英国也对青岛发生的进行了干预,他们发现日本红眼了,在投入一个师团后,又在青岛投入了一个师团,为了避免事态扩大,英国方面要求杨洪森命令他的部队乘坐英国兵舰撤出青岛至上海港口休整,将青岛交由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