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一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一章 (第2/3页)

解决,同时也希望日本能按照协议全面履行,不要失信于世界,日本内阁大佬信誓旦旦的称将严守中日协议。

    日本经济目前仍没有复苏的迹象,欧战虚假的繁荣结束后,加之国内的“米骚动”,上半年经济增长只有2.4%,与中国的16.5%相差了近七倍。日本工业体系,轻工业仍占较大重,约占70%,战前日本的轻工业产品主要销往中国和朝鲜,近半年来,中日贸易逐渐正常话,但仍无法达到战前的辉煌成绩,美国的纺织品成为日本在华的主要竞争对手。

    对于日本经济的持续低靡,杨洪森深表担忧,以这个土匪国家的一贯作风,他们可能会将内部矛盾向外部延伸,最近日本在三八线、远东地区他们频频制造磨擦,朝鲜很有可能再次爆发战争。为了压制日本人的野心,以杨洪森为首的亲美派加快卖国进程,将战后美国剩余资本大量引入中国,这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认为杨洪森此举行动卖国,这一小撮都遭到了杨洪森及其严厉的制裁。

    “真是不明白,我吸引外资来华投资,这也能叫卖国吗?这是多么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事了。”

    这就是素质啊,杨洪森认为要想提高国人的素质,就必须将这那腐朽地教育体制打破。

    蔡元培这些年一直针对中国教育的弊端进行改革,国府对教育虽投入巨大心血,可是你不能指望着今天种树明天就摘果子。

    蔡元培早期就很关注中国教育事业,对英、美、法、日都进行过深入考察,其在长江以南地区的教育改革十分显著,不过杨洪森认为还不够。

    “你是说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八年制义务教育吗?”

    八年制义务教育,即小学五年,中学三年。“是的,每个省至少有一座大学……”比起蔡元培的教育改革,杨洪森提出了更为明确的目标,这也就意味着政府未来将会加大对文化教育的财政投入。

    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的崛起无不都是以教育为先,就以邻小日本来说,财政支出除了军开支外,教育支出最大,单从这点来看中国已经被小日本扔在了后面。

    中、日之间较量不仅仅限于物力资源的比拼,还包括人力资源。

    1919年最具有轰动效应的提案就是《全国生育计划案》,杨洪森在进行小范围讨论时,宋美龄积极赞成,她认为女人不应当是男人的附属品,一个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