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章 (第2/3页)

身解数,利用各种公开的或秘密的手段,试图推翻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最终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为此,英国政府不得不改变策略,试图介入英国看来更为务实由列宁制定的苏俄新经济政策中。

    这次美孚很着急,因为西伯利亚的油田储量比相像中的要丰富的多。

    在不能保证绝对获得巴库油田开采权的情况下,西伯利亚油田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美孚这边希望拥着西伯利亚油田50%的股权,杨洪森虽然还拥有管理权,但是50%的份额实在是太多了。踢开美孚杨洪森其实也能开发西伯利亚,因为总投资并不是一次性到位,可问题是杨洪森拥有的只是开采特许权。

    杨洪森虽然是来自中国的石油界后起之秀,可是其在远东却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中国已开发的油田有江苏、延长、玉门三座,勘探显示其有着丰富的储量,但是由于中国本身的运输和技术等原因,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产量并不高。这使得本国石油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0%,另外60%则需要进口,其中美孚占了50%、壳牌占10%。

    壳牌公司之所以被挤出中国,并不是因其价格过高,而是其价格过低。

    国际石油价格为1.05美元/桶,壳牌为了对付中石化与标准石油的联手将价格降到了0.95美元。杨洪森则直接将石油价值拔到了2美元/桶,最高时达到了2.65美元/桶,当壳牌也上调至2.65美元/桶时,杨洪森这边以运输成本减少为由,将每桶油价优惠到1.95美元。壳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最终落败,而中国石油价格此后继续维持着2.1美元/桶的高油价。

    杨洪森与美孚也不完全是亲密无间地的合作关系,在中国市场上的利润分配上就存在分歧。

    美国的石油都是由杨洪森旗下的公司做代理,他们得到的价格为1.05元/桶,但杨洪森销售标价为2.1元/桶,如此高的利润想不出现分歧都难。

    在中国石油开发上面杨洪森也有分歧,杨洪森拒绝美孚进入延长和玉门,原因是美孚大规模开采将最终导致前者设定的高油价体系的崩溃。

    美孚痛恨中国的高油价政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