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选妃 (第2/3页)
写在名册上的,全都是候选妃嫔的良家女子。
当然,虽然大明祖训有“皇后妃嫔俱来自民间”的说法,其实还真是难以实行的——个种原因就不用多说了,总之最后入选的,还是京畿、河南道、河北道附近的低级官员的女儿们。
后妃人数有定制,所以候选人的数量也一样是有限制的,不然送来上千份册子,岂不是让拿主意的人挑花了眼?
事实上,挑选皇后这回事,绝对不该由朱毓昇自己来做主。
就像民间成亲,是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样,当朝皇后应该是由后︱宫的当家人——太后或太皇太后来定下的。
不过,现在宫中的情况却有些特殊。
先皇的皇后早逝,也没有再立新后,所以宫中没有太后。太皇太后詹氏,到现在还被幽禁在紫宁宫中,朱毓昇虽然没有虐待她,但也没打算让她来给自己挑妻子。
他宁可自己来挑,然后再借太皇太后的名义发出懿旨。
问题是挑人好呢……
朱毓昇在很大程度上,算是一个冷酷的人。
心肠软的人当不了皇帝,这冷酷反而是他能够在朝堂上立足的优点。在挑选皇后这件事情上,朱毓昇一样显得很理智。
容貌才情,并不重要。他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替他掌管六宫的出色的管理人才,只要这女子能把他的后︱宫管好,别让他为这些琐事烦心就行。
本着这个原则,朱毓昇挑选皇后的时候,注重的是这女子是否受到过良好的教育。
最好是书香世家的嫡长女,这样的女儿从小便会受到理家的训练,将来执掌起家务来不会太差。
而且,她的家世肯定要考虑进去。她的父兄,亲戚,不能和朝廷中那几个利益集团有过多的来往,免得这皇后进了宫,倒成了在背后袭击他的一把尖刀……
他自然不怕被人拖后腿,大不了废了这皇后再立一个。不过皇帝大婚花钱太多,能够一步到位就更好了。
根据这几个原则,朱毓昇着重挑选那几个翰林学士、编修和国子监博士家出来的女子。
这个不是长女,先放到一边吧。
这个……倒是个嫡长女,不过朱毓昇隐约记得她的父亲曾和詹家有过些交往。也先放下好了。
看了一会儿,朱毓昇挑出一个人来。
国子监主簿秦遇的大女儿,今年十五岁。主簿是从七品的小官,这家世倒是挺合适。
找画像出来看了看,不知道秦家有没有给画师打赏,反正怎么看都是中人之姿。不难看就是了……
朱毓昇勉强看了看,想象这女子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情形,无论如何都想不出来。
算了,帝皇家本来就毫无温情可言。皇后也不过是他的一个臣子,和外臣的区别只在于,外臣替他分担朝廷,而皇后替他管理家务……就是这样而已。
有值得期待的呢?
朱毓昇自己都没有察觉到,他是在心中不停的说服自己。
要理智,要理智……他在不停的用这句话来告诫自己,不要再想那些不该想的事情。
暂时定下了皇后人选,朱毓昇稍微松了一口气。惠周知机地送上茶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