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七十九、君子好逑 (第2/3页)
傅与几位师兄前赴后继,以身犯险,我此刻岂能舒舒服服坐在这里?”
吴迢远安慰清瑜道:“好在瑜儿妹妹吉人自有天相,总归是有惊无险。这次蒙古人南侵,我们陈国境内被蒙古大军洗劫过的州县就有七八个,其余还有不下十个郡县出现了蒙古人流寇的踪迹。最远便是到了延州皇陵。真是一场国家大难”
司徒玄应接口道:“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今国家刚刚度过为难。未来还有许多困难在考验我们。这些年来我潜心向学,虽是末学后进,不敢自夸。却也有心为国家出一份力。”
清瑜赞道:“表哥家学渊源,沉淀颇深。国家正是需要表哥这样的年轻人,朝堂才能一扫老态,迸发出蓬勃朝气来。”
吴迢远却道:“我少年时也觉得读书为重。但自从我投身行伍,尤其是这次参加了京城会战之后,感触良多。面对勇猛彪悍的蒙古人,你纵然巧舌如簧,亦无半点用处。真到了面对面的时候,还是比拼的武力智谋。相比于蒙古人兵强马壮,我们汉人还是相形见绌。我倒觉得,未来应该大兴军事,扩充军备。尤其是士兵训练上,不能再墨守成规,必须更加进取,以免他年重蹈覆辙。”
清瑜边听边点头道:“吴大哥说得也有道理。虽然华夏文明繁盛,却也不能忽略了军事武力。否则一如前朝软晋弱宋,只会给胡人欺负。吴大哥是将门虎子,自然要敢为人先。不妨将* 你的所思所想,好好整理一番,给保靖侯爷和父王过目。也听听长辈们的意见。”
司徒玄应与吴迢远一文一武,都得到清瑜的赞许。二人心中都有些欢喜。清瑜只是就事论事,倒没想到他们二人这是在自己面前打擂台。
三人闲话少许,嘉王与司徒博言便联袂而来。
三个晚辈忙起身相迎,嘉王含笑止住众人行礼,上前拉住吴迢远的手,仔细打量了一番,这才笑问道:“贤侄这一番军中历练,倒是英武了不少。不愧是我们陈国的栋梁之才,也没有给你父亲丢脸。”
吴迢远忙谦辞道:“小侄怎么当得起王爷谬赞?王爷这么多年在陇南独面蒙古,英勇无畏。正是晚辈们学习的楷模。”
陈洪恺哈哈一笑,指着吴迢远道:“你这后生倒会说话。比你那个闷吞的父亲,有趣多了。”
吴迢远忙道:“小侄还要多谢王爷一直支持家父在边关御敌,否则家父离开京城这么多年,只怕早受猜忌,不能为国效力了。”
陈洪恺忙止住吴迢远道:“慎言父皇眼光长远,看待你父亲如亲生子侄一般,绝不会受小人挑拨,怀疑你父亲的忠诚的。”
吴迢远忙正色点头道:“小侄受教了。一时妄言,请王爷恕罪。”
司徒博言自打进了连云阁,便一直暗中打量这位保靖侯世子,见对方果然少年英武,颇有几分乃父之风。相比之下,自己的儿子虽然文质彬彬,却有失气度。心中也有些不是滋味。
这会见到嘉王与保靖侯世子相谈甚欢,他便插言问道:“听说吴世子幼年得了极严重的心症,保靖侯不得不将世子舍给佛家,一直留在昭觉寺中抚养。不知现如今世子的身体如何了?”
嘉王也想问此事,这会大舅子问了,他目露关心,看向吴迢远,静等对方的答复。
吴迢远微微有些紧张,低头拱手道:“司徒大人说得不。晚辈幼年时的确生了重病,后来听了一位大师的指点,父亲将晚辈送到昭觉寺中。经过师傅的悉心照料与医治,如今已经大好了。尤其这次在成都城外,晚辈所在的南边军屡次正面与蒙古人对战,晚辈也三进三出,生死一线。却并没有任何不适,可见,我沉疴已去,不会再影响我了。”
陈洪恺闻言点点头,他看吴迢远如今的样子,也不像是病弱之人。
司徒博言拈须沉吟道:“真是如此,那就太好了。所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