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心思忙 (第2/3页)
了服从,但也没忘记提条件,要粮食、要药材、要武器虽然他们打得旗号光明正大,美其名曰山上粮食紧缺,乡亲们缺医少药,防备鞑子的进攻
但朱宏燚可不傻,他已经琢磨出来,这些山大王们是被先前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凭着十三山的险要就可以挡住鞑子,甚至可能真的生出了占山为王的想法
想想也是,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大明的官军是来不了,而鞑子兵又暂时拿他们没办法,不受管束逍遥痛快,这种日子谁不愿意过?
当然他们也知道,要实现这个想法有两大障碍,首当其冲的就是鞑子,这十三山乃是辽河平原通向辽西走廊的上的一根刺,往南是一马平川,鞑子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进兵通路上有这么一颗毒瘤为了巩固统治绝对是要处之而后快
其次,山上众多的人口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十三山太小,容不下这么几万张嗷嗷待哺的嘴,而且山上那些老弱妇孺对他们来说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如果想要长期坚守,就必须丢掉这个包袱
朱宏燚很清楚,十三山没有太多出产,光凭这片山地不可能在鞑子的扫荡下做到自给自足,光凭山大王的那点家底撑不了多久可对于大明来说,随着孙承宗的碉堡政策的落实,也不会有余力来接济十三山,毕竟比十三山地位要高得多的东江镇都长年吃不饱肚子,何况是深入敌人腹地、孤立无援的十三山?恐怕大明就是有这个心思也没有余力
对于朱宏燚来说,山大王想占山为王,跟他没有多大关系,甚至还乐意见到这伙人威胁鞑子的腹地但是,他清楚的是历史上十三山的结局,他对这些山大王压根就没有信心,知道十三山是守不住的,他并不愿意在这个地方付出太多的不必要的流血牺牲就算要在鞑子的腹地安插钉子,也不能是十三山,也不能有太多的人
这也就是双方矛盾的根结所在,要解决这个矛盾,要么鞑子把这些头脑发晕的家伙打醒,要么就是被现实逼醒如果真是给了他们充足的粮食、药材、武器,恐怕这帮人不会撤退了
但是若是不给,以十三山的现状来说,确实也比较艰难,连肚子都吃不饱还谈什么突围?而且,朱宏燚甚至有些担心山大王里面那些别有想法的家伙,会借此发难,进一步的将事情推到不可挽回的境地所以援助是必须的,但却是有限度的,粮食可以适量的给,药材可以充足的给,武器只能斟酌之后再做考虑
为什么?
粮食是十三山坚持下去的最重要的物资,如果给得太多了,这帮山大王自然不会想走,所以只能适量而且朱宏燚知道也没有这么多粮食能接济几万人,想多给都不行药材就不同,这玩意不能当饭吃,给足了也不会让人产生高枕无忧的想法至于武器,朱宏燚可是明白自己的身份,让朝廷信任一个宗室,把武器交给千里之外一群不受管辖的民众,这怎么可能他很清楚,只要他张嘴要武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