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忧心 (第1/3页)
王在晋确实不好忽悠,因为他是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看看老王的履历,万历二十年的进士,名次不高,三甲后一百名里面的,而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的榜眼,不过按官场习俗王在晋是孙承宗的老前辈
王在晋出仕后授中书舍人,然后自部曹历监司,由江西布政使擢巡抚山东右副都御史,进督河道泰昌年间,迁兵部左侍郎天启二年署部事天启二年三月,迁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代熊廷弼八月,改南京兵部尚书,寻请告归天启五年,起南京吏部尚书,寻就改兵部崇祯元年,召为刑部尚书,未几,迁兵部坐张庆臻改敕书事,削籍归,卒
从这些履历可以看出,老王考取公务员之后,既干过文书工作,也管过民生,还修过河道,刑部、兵部的一把手都干过可以说是一步步摸爬滚打上来的,尤其是要看到,他科举的成绩并不算好在讲出身的明朝官场,他这个三甲榜尾的进士能一步步混到尚书的位置,绝不可能是没有能力的傻瓜和废柴
而孙承宗则不同,出仕之后在翰林院进修了十年,熬到了博士后才随着天启皇帝登基直上青云先不说双方的能力对比,就以对官场的熟悉程度来说,王在晋是二十多年的老油条,而孙承宗还是小菜鸟
有意思的是,老王生平还喜欢著书立说,其一生著作甚丰,有《越镌》、《历代山陵考》、《海防纂要》、《总部疏稿》、《经略抚齐中枢疏》、《龙沙学录》6卷、《通漕类编》9卷、《岱史》、《辽记附述》、《辽评纪要》、《评辽续记》、《兰江集》、《宝善堂集》、《西坡漫稿》、《西湖小草》等,涉猎极为广泛
其中,《越镌》、《海防纂要》、《通漕类编》三本被后世广泛用于研究明代航海、贸易、海关、海防、军械、战阵、经济、地理、航运、船舶、漕运、河渠等方面,这三本书之所以研究价值高,都是因为王老王善于将自己官任上接触到的案例、资料、体制等系统的编纂成书
《海防纂要》里除海防理论外,还有戚继光战车中轻车的详细资料,福船、广船的制造方法及其优劣详解,显示钓鱼岛、黄麻屿、黄尾屿、赤尾屿在明朝就属于中国版图的海航路线图
《通漕类编》则是有关明代漕运、河渠、海运、海道等方面的详细记载而老王最为出彩的著作当属《三朝辽事实录》,此书对后世研究明清鼎革期间的辽事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因为《三朝辽事实录》就堪称是一本明末辽事“第一手资料合集”,此书的体例相当独特,全书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老王广泛收集的万历、泰昌、天启三朝关于辽东战事的奏章、疏议,他将这些第一手资料原文照抄下来之后再按照日期归档,这个部分是全书的主干第二个部分是老王以按语的形式在部分奏章后批注的一些评论,主要是谈谈这些奏章内容有没有夸大其词,后来事情是办成了还是砸锅了,原因究竟是什么,以及写奏章的人有没有口是心非、自食其言之类的
就史料价值而言《三朝辽事实录》中收集的奏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