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二十三章 好大一个坑(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二十三章 好大一个坑(二) (第2/3页)

孙老师很谦虚的建议,调他老人家回京,只在殿前当个老马识途的参谋。如果朝廷不准他孙大人离开山海关(肯定不准),而要他来当这个大总督(那是一定),那就必须得有探亲假,且不能受兵部调遣,万事都要直接圣裁,每年必须有觐见的安排,廷议对边事还不能乱嚼舌头,否则就不干

    这么大的裁撤,这么横的要求,朝廷能答应吗?其实,孙老师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他这是要挟朝廷赌一把,说白了就是漫天要价,一旦朝廷答应了,那就算你孙老师倒霉,因为朝廷那是铁了心要让您在这个火坑里化成灰。而如果朝廷不能答应,那说明您老兴许还有救,尚有脱困的可能。

    可不幸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朝廷并没有和孙老师顶牛,很顺利的就同意孙老师所有的要求,天启帝更是无所不允(凡所奏请,无有不从),只是在“觐见”这个问题上,皇帝陛下稍微多了一句嘴,意思是好歹我是皇帝,大家想要见个面的,也不是不行,不过嘛,还是容我先来开这个口吧(朕亦欲见卿,但少须宁帖,自召命)。

    这下子孙老师彻底陷入迷惘了,他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当初因一时冲动掉进坑里是多么的失策。同时,孙老师也深切的感受到,有时候被人过分信任了,也是一种负担,这就好比《潜伏》中的余则成,因为太受站长信任,死活不放他走,最后连脱困的机会都丧失了。孙老师此刻也有同样的苦恼。在暂时认命、放弃幻想之后,孙老师基本上消停了一年。

    不过,一翻年孙老师就再也熬不住了,天启五年的一月、二月、三月、四月,孙老师连上了数道请辞的奏疏,但成效却不怎么样,《明熹宗实录》记载如下:“大学士孙承宗四疏乞骸,温旨慰留。”

    史官在天启五年三月的这个记录中,用的是“乞骸”而非“乞归”,原因是天启五年一月里,孙老师上时疏用了“乞骸骨归”的雷人字眼,说来也够可怜的,孙老师也是年纪一大把了,说不定哪天眼睛一闭不睁的,就过去了,回归故里都只能用棺材打包了……唉,难道,就不能不让人家早些回去,多享几天清福吗?

    呵呵,这能怨谁啊?要怨,还不是只能怨孙老师自己,以所谓“沉雄博大之才”博取的信任,分量实在太重,重得足以让他自己彻底崩溃。

    天启五年四月,在“四疏乞骸”依然没有作用之后,孙老师彻底崩溃了,崩溃之余他泣血陈奏,声泪俱下的哀求天启放他一马。

    孙老师奏疏中提到,自己才疏学浅(不再提什么沉雄博大了),又年迈体衰、反应迟钝(衰迟),而辽东又是个苦寒之地,就连和他老孙头一起来的少壮,好些都被折腾病了,何况他一个糟老头子……如此说来确实怪可怜的。

    其实,孙大人之所以要说这些,也就是想向天启表达,外面已经时过境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