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奔涌的地火 (第3/3页)
然而,此事却引起了均州唯一的举人王益之的嫉妒,他眼见一苇进步如此神速,惟恐有朝一日风头盖过自己,于是便使出了坏招。他指使人到郧阳府去举报,说陆一苇出身倡优,家里是唱戏的,应该革除功名。按照清朝的法律,唱戏的人家都是贱民,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而陆一苇家其实并非如此,他只是有个叔叔跟着戏班唱戏,他们家却是以务农为生,而且和叔叔家长期不来往,不应该算作出身倡优之列。但官府收了王益之的好处,判定陆一苇家就是唱戏的,硬生生地革除了他的功名,而且今后也不准他再参加科举考试。
陆一苇的父母为了保住儿子的功名,四处奔走,但是毫无结果,到后来,夫妻二人双双病倒,先后含恨去世,而原本就不算富裕的家产也在打官司的过程消耗殆尽,几十亩田地都先后典押了出去,只剩下陆一苇和一个老家人守着三间旧房度日。
陆一苇经此打击,性情大变,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是仅仅对王益之这样的奸邪小人恨之入骨,而是经过一番思考,认识到其实是整个大清国都从根上就朽了,完全是无药可救。因此,他对清王朝的统治渐渐地由疑问变成了仇恨,产生了造反的念头,期盼着能有一个新天地降临。
我和陆一苇接触过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经过了几次交谈,我确信他试图造反的意志是很坚定的,对此我十分高兴。于是,我和他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坦白地告诉他我打算利用传教做掩护,组织反清起义的想法。一苇知道后,十分的兴奋,表示坚决和我一起干,刀斧加身也不会畏缩。
从此,陆一苇成了我手下最坚定的骨干,也是最信任的人。我对于教内的其他组长从来也没有直截了当地讲过要造反这样的话,最多就是隐晦地说些无生老母降临就会怎么怎么样之类,而对一苇我却是无话不谈,我们两个人经常在一起探讨如何组织发动起义的事。而且,陆一苇这个人与其他那些普通的农民教徒不同,他知书达理,有文化知识,同时我又发现他并非像一般的读书人那样是个懵懂颟顸的书呆子,他为人很是干练,办事能力很强,对此,我更加兴奋,将所有的机密大事都一律交给他去办,对他无比的信任。
现在,陆一苇又要和我谈一件机密大事了。他和我走进竹林里,四处看看无人,这才对我说道:“谭师爷已经答应下来了。”
“哦,真的吗?”我的心中一喜。前段时间,我要一苇想办法在州府衙门里发展一个能给我们通风报信的眼线。一苇说州衙门里有个谭师爷,这个人既好酒又好色,还好赌,只要给他钱,没有他不敢干的事,一苇打算打一打他的主意。想不到,这么快就有了结果。
陆一苇说:“我已经把那五十两银子给了谭师爷,不过……”
“不过什么?”
“我看出来他嫌少,这点钱怕是不能让他给咱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