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和珅的诡计 (第1/3页)
在北京紫禁城的养心殿里,乾隆皇帝正倚在暖阁的炕上,眯缝着双眼,听和珅给他汇报近日来国内的大事小情。
乾隆的眼睛已经花了,再加上年过八旬,要看大量的奏折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因此他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要军机大臣们将全国各地的奏折汇总一下向他报告其中的摘要,只有一些很重要的密折他才会亲自披览,不经过军机大臣之手。
今天轮到和珅来汇报情况,而近日来国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湖北白莲教密谋举事这件事,乾隆对此也很关心,和珅自然要详细地把情况介绍一下。
和珅基本上按照毕沅的基调把整个事件的过程向乾隆叙述了一下,最后说道:“皇上,如今湖北的教匪已经元气大伤,更兼群龙无首,据毕沅所说:大约五年之内不会再有任何举动,三楚之地可暂时无虞矣。”
乾隆已经看过了湖北巡抚福宁就此事给他上奏的密折,在这份密折里,福宁向乾隆描述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对于毕沅和福宁他俩谁的说法准确,乾隆到也一时无从判断,不过他觉着虽说不一定能保证五年无事,但起码三两年是没有问题的,所以他也暂时把心放下,只是对着和珅面带微笑地说道:“五年无虞?那五年之后又该如何呀?”
和珅不说话了,他早就摸透了乾隆的脾气,知道这时候他又要发表高论了,所以他自己就一声不吭地站在那里静等乾隆说话。只见乾隆慢腾腾地坐起身来,把头发和胡子都捋了捋,然后说道:“以前翰林院有个修撰叫洪亮吉的,他有段话说的好啊,他说如今之所以乱七八糟的事这么多,就是因为人口蕃殖过多的缘故。朕琢磨来琢磨去,觉得他说的这话非常在理。你想想看,这天下就这么大一块地方,也不会变;可是人口却一直都在变,越变越多。这人一多了,地就不够用,粮也不够吃,难免就会有人铤而走险,干些作奸犯科的事情。因此啊,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就要狠下心肠来大开杀戒,把那些胆大妄为的人统统杀光,杀得越多越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江山永固,千秋一统啊。”
和珅的马屁赶紧跟上:“皇上先知灼见,奴才佩服得五体投地。”
乾隆说:“不是朕先知,是洪亮吉先知。这个洪亮吉可真是个人才呀,哎,他如今在哪儿呢?”
洪亮吉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他是乾隆五十五年殿试第二名,也就是榜眼,后来进入翰林院任职修撰。与那些只会粉饰太平撰写马屁文章的其他翰林不同,洪亮吉多次向乾隆上奏,尖锐地指出当前国家存在的问题,并且详细地分析了问题的原因,还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对于洪亮吉的这些观点,乾隆虽然没有当众表过态,但背地里却多次称赞他是个人才。对此,和珅的心里却是猫抓的一样难受:你洪亮吉是人才,那我和珅往哪儿摆呀?不行,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