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大势已去 (第2/3页)
他们造的完全一样呢?你模仿得大致差不多,能把子弹打出去不就可以了吗?”
刘铁王说:“要是那样的话,咱们造出来的枪势必会比这洋枪差很多,就和咱们现在的抬枪鸟枪一样。我听说这洋枪一枪能打出去半里多地,如果咱们照猫画虎地造一个,肯定子弹打不远,就和鸟枪一样,因此与其仿造这洋枪还不如继续造咱们的抬枪鸟枪呢。”
唐宗周说:“小刘,你真的仿造不出这样的洋枪吗?”
刘铁王说:“小人无能,实在是造不出来。”
唐宗周叹息了一声:“那就算了,你下去吧。”刘铁王磕了一个头,退了下去。唐宗周向后一仰,靠在枕头上闭上眼睛一句话也不说了。
钱平小心翼翼地说:“大人,依我之见,咱们还是到广州去找洋人直接买枪炮更好一些。只要能买到几千支枪,咱们就能抵挡一阵子。”
唐宗周睁开了眼睛,对钱平说道:“你说咱们中国为什么造不出这么好的洋枪呢?咱们中国这么大,人又这么多,难道就没有一个通晓这种学问的人?”
汤守谷说:“野有遗贤,龙潜大泽,咱们耐心地寻找一番应该能够找到这类的人才。”
钱平摇摇头说:“找不到,找不到的,龙汉青跟我说过,西洋诸国强于中国,靠的是几代人慢慢积累的结果,绝不是靠某个天才一蹴而就的。他还说西洋诸国领先中华已有将近三百年,大约在前明永乐年间,中国的各项技艺还在西洋之上,但是到了明朝成化年间,有个叫做哥伦布的西洋人乘船发现了美洲大陆,从那时起西洋就渐渐开始超越中国了。到如今几百年过去了,洋人已经将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龙汉青说,如果不赶紧奋起直追,那么再过四五十年,洋人势必会以坚船利炮强凌我中华,到那时丧师失地、丧权辱国就在所难免了。”
唐宗周咳嗽了几声,叹息着说道:“守墨啊,既是这样,那你就辛苦一趟,到广州去找洋人,跟他们买些洋枪洋炮吧。你看,你需要带多少银子去啊?”
钱平的心里也是没数,如今忠孝军内银子很是吃紧,很难拿出大笔的银子去购置大宗货物。他说:“我看我只带万把两银子去就可以了,毕竟这是生意,总要谈妥之后见货付钱,事先带大笔的银子过去也没什么用啊。”
唐宗周点点头:“也好,也好,就依你说的办。”
于是,钱平带着几个随从,带上了一万两银子,又带上唐宗周写给两广总督的信启程上路,直奔广州而去。
钱平走了之后,没过多久,共和军就又一次向着九江发起了进攻。此时,唐宗周的病情更加严重了,根本就无法办理公事了,他只好再次委托汤守谷代替他统驭全军。方佩纶和汤守谷商量了一下,决定把唐宗周转移到南昌去,这里只留下一部分兵力驻守,以图迟滞敌军的进攻。
方佩纶对汤守谷说:“九江就交给我好了,我方某人誓与九江共存亡。”
汤守谷只好挥泪痛别了方佩纶,带着一部分人马和唐宗周转移到南昌去了。随即,共和军对九江发起了进攻。双方首先展开了一场炮战,方佩纶早已在城头布置好了上百门大炮,每门炮的重量都在千斤以上,他决心用这些火炮来打退敌人的进攻。
然而,这些千斤大炮虽然在『射』程上能与英国的野战加农炮相媲美,但是威力可就差多了。最大的差距就是这些千斤大炮只能打实心弹,虽然看上去很威风,但实际杀伤效果不大;同时千斤大炮很难移动,只能固定在炮位上向着固定的区域发『射』。而英国的野战炮就不同了,它们发『射』的是开花弹,而且火炮可以灵活机动,随时转移阵地,这样一来,共和军在炮战上就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共和军的炮兵首先用开花弹轰击九江城头,很快就压制住了忠孝军的火力,开花弹将城墙上端打得千疮百孔,无法立足,然后,共和军的士兵就『逼』近城下,用燧发枪不断地向着城上『射』击,使得守城的忠孝军无法抬头,在密集火力的掩护下,共和军的士兵们开始翻越城墙。他们很快就冲上了城墙,和忠孝军展开了肉搏,由于共和军同时还有人数上的优势,结果城墙的防御很快就被突破了,共和军像『潮』水一样蜂拥而入,杀进了九江。
方佩纶督促着忠孝军的士兵们拼死巷战,他自己则带着一队士兵退回到知府衙门。到了衙门里,方佩纶找到了笔墨,在大堂的墙壁上题写了一首绝命诗,然后,他就想找个地方悬梁自尽。谁知,大堂里的房梁很高,他蹬着椅子也够不着,只好另找一间屋子,好不容易找到了一间偏房,他进去把绳子系在房梁上,刚刚做好绳套,就听见外面大『乱』,原来是共和军已经杀进来了。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