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二十八章 吴先生来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二十八章 吴先生来求 (第1/3页)

    “梁国杨氏子九岁,.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呵呵呵……”

    10月中的清晨,秋色明媚,妇产3楼特护病房内响起一贯的读书声。

    从8号开始,杨叶每天早上都会给儿子读40分钟的启蒙书。

    这些书籍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精选,他刚刚朗读的《杨氏之子》,就源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有点类似现代的寓言,都是这位家记录的佳句名言。

    一篇故事,三言两句就道出来,但语句却妙趣横生,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有意思。

    这也是杨叶给儿子读这类书的原因。

    如果读《论语》、《三字经》、《千字文》这类启蒙书,有点太形式化,网络话就是太装逼。读出来也没什么意思。

    而这些古代的精辟故事,却是老少咸宜,大人也会觉得好听有趣。

    好比刚刚杨叶读的那段《杨氏之子》。

    大概意思是说:

    梁国杨家有个九岁的儿子,很聪明。

    一位姓孔的长者找他父亲,但父亲不在,于是孩子端出果子招待贵宾。

    孔先生见果盘中有杨梅果,就含笑道:这果子是你家的。

    小孩回答却很有意思,他说道: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孔先生说果子是他家的。因为杨梅果中,有个‘杨’字。

    一般小孩很难听出来。

    而那个九岁的小童却一耳就听出含义,并拿孔雀的‘孔’字反击。

    这种类型的小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远比其启蒙书有意思的多。

    ……

    窗台边,密封的窗口化张开15度角,晨风柔和的吹入。

    杨叶穿着一身舒适的练功服,一手端着玻璃茶杯,一手卷着一卷《世说新语》含笑品读。

    朗读之时,杨叶的腹腔、胸腔、喉管会存着一股气。以至于读出来后会显得声音特别洪亮醒声。越读越是精神。

    这种洪亮。是气与胸腔产生的一种共鸣震动,绝非一般人那种大喊。

    那种读法,读个几遍下来就有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喉咙也会受到损伤而沙哑。

    而杨叶这种。气息绵远。如行云流水一般绵延不绝。

    听到众人耳中不亚于美妙的歌声。

    加上古代中的行文读音的考究。读出来的文字更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古代读书人读书,很多都是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读书人因久坐后产生的体内淤血。

    古时说书生有正气。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杨叶再大脑进化后,对于很多不理解的,一下子就通顺了!

    一夜之间的变化如同再造,犹如古人常说的‘世事洞明’。

    而且杨叶朗读的古文,总是能让人一听就明白,即使再生僻难懂的词语从他口中说出,一样能让人‘闻声知意’。

    昨天杨叶念了一段小杂文,念到中途有事不得不出去接电话,杨父急的心里痒痒便自己抱起书先啃起来。

    结果书一拿起来,老汉啥傻眼了!

    通篇的生僻字和文言文,就是受过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