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缎带 (第2/3页)
兵器。”
谢孤鸿道:“我确实有很长时间未动兵器,因为兵器与我已经没有了丝毫的帮助。”
陆小凤有些愕然,道:“不屑外物?”
谢孤鸿道:“并非不屑,而是根本不想用,用于不用已经没有了什么不同。”说着话,他轻轻的从青岩石板的缝隙中,拔下一根青草。
此时正值立夏不久,青草绿意盎然,谢孤鸿以大,食二指轻轻搭在一起,调转草叶,往小几上倒放而下。可那青草叶子却径直穿透了一指厚的小几,他跟着松开了手指,那草叶在小几上只露出了半棵,看上去诡异无比。
陆小凤眼睛张的大大的,端起半空的酒都忘了喝,过了半晌,才道:“这……却是不需要用任何兵器了。”
谢孤鸿看了看对方,笑道:“你也是一样,只凭着两根指头,就可夹住天下间任何兵器,所以,我在你面前是万万不敢用兵器的。”
陆小凤闻听此言,随即露出一脸苦笑,伸出左手指了指自己的鼻子,道:“想得美,这下方知天外有天了么?”说罢,一仰头,将一杯酒直接干了。
两个人吃完了饭,好似受到打击的陆小凤,垂头丧气的说道:“我去山上喝酒,今天谁都别找我。”说着,快如闪电般,直接运出轻功,往山上飞奔而去。
谢孤鸿看着他消失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直到仆人前来,将碗筷收走,他这才挺身站起,来到了广场之上,开始默默的修炼起三身功,待行过一个周天之后,他又修了一遍先天功。
当他收了功力,自己新收的十大子弟,早已吃完了饭,开始在广场上各自默默背诵易经锻骨篇的口诀心法。
谢孤鸿将他们召集到了一起,开始考校他们,挨个让他们背上一遍,结果他发现,这一上午的时间,自己收的这些弟子,倒是全都背会了,没有一个是背不下来的。
一共五百多字的易经锻骨篇看起来字数倒是不多,可是内容却极细,是以理解上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人要背诵一篇文章,最好的方式就是理解其中的意思,但若是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想要背诵下来的话,那就比较难了。可是这十名弟子倒是不负自己所望,全都生生的记在了心里。
谢孤鸿终于露出些许欣慰之意,道:“你等做的很好,以后也要如此勤勉才可。”众人齐声道:“是。”
而后谢孤鸿继续说道:“只是单单会背还是不行,需要理解其中的意思,先说开篇第一句,人徒知枯坐息思为进德之功。有谁知道这句话的含义?”
这时左手把头的一人,上前了一步,谢孤鸿看去,发现是自己的大徒弟周致远。因为十大弟子是一起收入门强,所以论资排辈年长者便为师兄,年小者自然就是师弟,周致远年龄是最大的,所以是众人的大师兄,今年十九岁,明年便是及冠之龄,出身富贵,家中是距离终南山不远的一处县镇上有数的大户人家。可是周致远却没有什么富贵病,从小家里给请过先生,书读得也不错,只是更加爱武,听说不远处成立了太乙派,且掌门是个武林中的绝顶高手之后,一心拜师,首先在门内干了一个月杂役,被谢孤鸿相中后,收为开山大弟子。
周致远读过书自然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他也是这些人中理解能力最高的,所以上前一步,开始解说起来,谢孤鸿觉得他说的还是比较透彻,而且还有自己的一番理解,是以点头让他回去,开始又道出了易经锻骨篇的第二句。
他教徒弟有本源世界时的经验,争取不让徒弟们背死书,死读书。而是让他们自己解答,如果实在说不出来,他这才解释一番。这样能够锻炼徒弟们自己的思维,还能行程良性的竞争意识,使之进步快速。
当他讲完易经锻骨篇后,挨个开始抽查他们是否懂得其中意思,每个人都被他在口诀中抽出几段话,让其给自己解释。当发现这十个徒弟都能够知其意之后,便开始教导他们按照口诀中所言,如何行功,如何打坐,如何呼吸,如何打熬筋骨,内外相合,阴阳并济。
等到了晚上,这帮人就在谢孤鸿的指导下,基本学会了这些,看看天色不早,谢孤鸿说道:“今日已经不早了,明日开始,传授你等雪山神驼掌。你等要谨记,易经锻骨篇乃每日必修之课业,至少早、中、晚各一次,决不可有任何懈怠,倘若让我知道有人只要有一次没有完成,直接废去武功,逐出师门,尔等可知了么?”
众人齐声恭敬道:“谨遵师命。”
谢孤鸿这才点了点头,回身往山上走去。一众弟子见他走后,则是各自回了生活区,自行修炼暂且不提。
待到了第二日,谢孤鸿召集了门下弟子,将雪山神驼掌传了下去,第三日则是将一气化三清的剑法传了下去。而后又吩咐这两门武艺每日也都要练上几遍,可是易经锻骨篇却是决不可有一日懈怠。
谢孤鸿的一身武功,要说最强的是那种,他自己也不知道。但他却明白,从最开始无论怎么学武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