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七章 一日三调 (第2/3页)
赶路,谁敢怠慢,军法从事。”
“大人,这样走下去,士兵们根本没有战力可言,就是到了天长,也是无力接应啊。大人三思。”
见一群军官都反对,应延吉心中也拿不准,别明天早上又来了命令让自己改道,那可如何是好?可命令不执行又不成:“罢了,扎营,明日一早开拔,赶去天长,在有命令传来,便说本官病了,暂不理会。”
应延吉也知道,士兵们不是这个用法,用牲口也没这么用的。太过分了,一旦压不住是要出大事情的,因为饷银的事情,军中士气低迷,在要有个火星子一引,还不炸锅?
朱慈煃已经知道满清军开赴盱眙,他比史可法更清楚局势,因为盱眙守军已经投降了,史可法手上的军队根本是没有办法守得住,江北剩余的两镇总兵,依然不是史可法能调动的了,他们已经投降了满清。
自己虽然没有能阻止,可拖延一下还是能够做到的。只是这个时候朱慈煃也是狠下心来,决定赌上一把。高杰已死,高凯年幼,仪仗高凯义父江北监军太监高起潜的便利,朱慈煃在高杰军中是大肆安插亲信。在别人看来,这是高起潜在部署,谁能说什么?可实际上这位正忙着数那白花花的银子,才没有时间管这些事情呢。
刘泽清那更不用说,面对气势汹汹的满清大军,这个墙头草才不会给大明尽忠呢,早就暗中投降了。江北失利已成必然局面,朱慈煃才不想救史可法呢,后世中总说史可法是如何的英雄、如何的忠义,可是满清人书写的历史能相信吗?编修四库全书,这一个四库全书的意思就是,我满清人想看到的书籍才能保留,别的嘛,都是反书,烧。这样的历史朱慈煃才不相信。
而这些年史可法的表现朱慈煃也是很关注,从最初的敬仰,到后来的平淡,甚至是现在的不屑,这样的家伙除了误国,那能做什么?总算在大多人投降的环境之下有一个誓死不降的,也算稀有,又是复社之中的高官,被拉出来当英雄了。就这样的也是英雄?复社之外,宁死不降,英勇就义的人海了去了,为什么不说?
后世中这段历史基本都是投降的复社中人编写,这些人,既要当****又要立牌坊。复社其中九成的人都投靠了满清人,却对史可法大书特书,搞的好像他们复社多有骨气,最后无奈才投降,是为了保全中华文化一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