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八十三章 事有轻重缓急 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二百八十三章 事有轻重缓急 上 (第2/3页)

很讨厌草原人。觉得他们容易反水,不可靠。

    而且清朝入关已经到了第二代,已经不像当年在草原上抢地盘的时候,那么需要蒙古人这个盟友了。这个时候,打破满汉不通婚这个枷锁,才是王道。

    可惜,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几乎没可能,至少现在没可能。赫舍里也只能把这一层担忧放在心里。祈祷女儿慢点长大,祈祷蒙古的战争早点开打,让玄烨和蒙古人的仇恨结得深一些。

    说句实话,清朝公主嫁去蒙古,似乎也就是在康熙,雍正的时候多些,到乾隆朝就少了,要不然乾隆也不会把小女儿嫁给了和珅的儿子。

    有了这一层隐忧,赫舍里对太皇太后的忌惮就更深了。博尔济吉特氏的女人,惯会为娘家人谋福利,顺治深受其害。死了儿子,还以为她悔过了,没想到却是把脑筋动到了曾孙女的身上。真是不死心啊!

    说实在话,现在的局势,现在的蒙古,对玄烨的助力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按照赫舍里的见解,完全可以像现代那样,建立内蒙古和外蒙古的自治区,让他们在民族性上保持独立。根本没必要嫁公主。

    可惜,现在说这些还为时过早。康熙十六年三月,皇帝万寿和太皇太后千秋节,照例是群臣贺寿,大家排着队来送礼。

    赫舍里人在坤宁宫里,已经能想象外面是怎样一副热闹的景象。而且,今年的万寿节,还有一项任务,玄烨要在保和殿举行殿试,并以此为定制。

    这么一来,万寿节的气氛就比往年更加热闹了。皇帝生日,普天同庆,为国求贤又是利国利民。一时间京城里士子云集,游人如织,竟成了一时盛事。

    要知道,江南文风鼎盛,可是各种思想鱼龙混杂,读书人在那儿多是因为政治因素被人利用,或结成小团体,或依附于各种势力。很难真的被收容到整个国家机器当中。

    与之恰恰相反的,是北方。北方相较于南方,土地面积大,人口是南方的数倍,读书人的成份相对单纯。像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这些离京城较近的地方,思想较为统一。

    会试和殿试提前的消息,对于长江以北的士子来说,无意是福音。但对长江以南的士子来说,就是噩耗了。

    如今,江南深陷各种反清势力和三藩王角力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读书人的脑子又是很容易被利用的。

    不过好在玄烨本身对今年江南士子的表现也没报太大期望,因此很果断地在殿试中点选了老师陈廷敬的老乡为恩科状元。

    并且免了他入翰林院实习的过程,直接一道谕令到吏部,派他到山东去做七品县令了。可别小看这七品县令。

    这是皇上亲简,而且还是琼林宴后,直接走马上任,连吏部的调教都免了。可见得皇上对这个人的重视。

    令人吃惊的是,这次的殿试前五名,全部都来自江北,而且都是一考中,就面圣,之后就领个实缺到地方上任职。

    虽然都是芝麻官儿,但对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