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我偏要圆 (第2/3页)
窍不通,仅仅知道大概的几种方法:
一种是一分为二。在玉器破损之后,根据它的形状,“因材施教”,将整个玉器分为两份或者三份,凭借强悍的雕工,使得每一份成为一件独立的玉器,再加些修饰,也颇有价值。不过这种办法的缺点很明显,每一件独立的玉器,都比以前的小了。
而陈可逸的“强悍雕工”,显然也是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的,因此这个办法只能pass掉;
第二种办法,是金玉镶嵌,在玉器破损之后,可以镶嵌上金银之类的宝石。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的玉玺了,传说在汉代的时候,摔掉了一个角,后是用金补上,照样无损于它的名气。这样的修补方式,关键在于它的镶嵌技艺,搭配得当,修复后的玉器价值照样很高。
当然,以陈可逸的手艺,也是无法完成这种逆天手段的,继续pass;
第三种办法,重新修整:这是一种掩饰破损处的办法,艺术大师往往会对破损的地方进行巧妙的处理,如“去高补低”、“以坏补坏”、“去肥补瘦”等等。
这种办法,看起来的确很美好,但还是老生常谈,陈可逸的手艺……得,继续pass吧。
第四种办法,断口粘合;顾名思义,玉器断裂后,用胶再重新粘合上,处理手法细腻的话,也不易看出来,但是,也很容易看出破绽来。
“处理手法细腻”,仅仅这一句话,就注定了结果,还是pass吧。
还剩第五种办法,缺处添补:玉器破损之后,如果缺口不大,也可以用相同玉石磨成粉,填补在缺口上,肉眼一般也难看出填补的痕迹。
咦,这个主意不错,不需要太专业的设备和鬼斧神工的手法,适合陈可逸这种入门级的菜鸟采用。
好,定下来了,就用这个法子,看哥大展身手吧!
陈可逸从那些玉石料中,挑选了质地和颜色最为相似的一种,然后轻轻地磨粉。
“不是吧,你想用填充的方法补裂痕?”谢兴国眼睛瞪得老大:“两块玉石根本不一样,即使你把颜色弄得统一,让人看不出破绽,但终归是不一样的。”
谢老在一旁阴沉着脸,没说话。很显然,他也极为不看好陈可逸:这块玉,他盘玩了几十年,已经快达到人玉想通的地步了,这块玉最重要的价值,绝不是外观,而是活力;用其他玉石的粉,来添补缺处,即便真的是在外观上做到以假乱真,但那股活性,却是骗不了人。
不过也懒得管了,玉已碎,人难圆,过去的一切,都让它过去吧,已经陌路了三十多年,还有什么更坏的?即便真的是一生不相见,那又如何?
“表面功夫能做好就不错了,要是连表面的裂痕都处理不好,任谁都一眼看出问题,那还说个屁。”陈可逸随口说了一句,本是就事论事,但听进谢老的耳朵里,却是一语双关。
这是在埋怨谢家,连表面功夫都做不好,将父女间的裂痕,闹得众人皆知。连一点点“人民内部矛盾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