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枪在肩(二) (第2/3页)
节,并无第三者在场,也无陈狶或韩信说与第三人知的记录,太史公如何得知?在史书上记下这一段的太史公是受了宫刑的,后世很多人怀疑这一段,是太史公担心割了小头再割大头,不得已才写下的。
因为《史记》未给陈狶作传,《淮阴侯列传》和《高祖本纪》都没有写陈狶关于韩信的话,所以后世大都认为,是太史公故意留下破绽。这位御史是铁了心要投丁一门下,或是也想骗廷杖,所以直接就这么喷景帝。
“如晋是赐了铁券丹书与国共休的,朕安有疑他之心?”景帝挤了这么一句,却又无法作,只好道,“朕颇有不适,此事交由部议,退朝!”便匆匆拂袖而去了。
这纷乱的朝堂,还没议出个结果来,丁一在关外,倒是迎来了信使。要放丁一入关,守将是不敢的,但有信使要出关见丁一,他们不敢不放行,当然也不敢开关门,也只能用吊篮,把那三十来人,一一弄出城去。
随着信使前来的,还有李匠头的徒弟余阿蛋,或者说,信使和随行那个步兵排,他们的真正使命,就是保护这名工匠,或者在无法保护他时,把余阿蛋干掉。见着丁一,余阿蛋就恭恭敬敬地跪下磕头,激动地说道:“先生!先生!俺们搞出来了!”
广西工场那边的总监,也是苍梧知县杜木的信,是由信使呈上来的。
主要说的就是余阿蛋口中的这件事:他们搞出灰口铁了。
生铁液在冷却度快的时候,白口化是一个难题,而李匠头他们通过反复试验研究,现在实现了丁一提出金属热风管技术和建造蓄热室技术,而实现了热鼓风之后,高炉的炉温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以让生铁液冷却之后,断口仍然是灰色。
并且在信中注明了一点,就是这种灰口化,不随着冷却度变化。有必要提一下什么叫白口铁,就是历史上鸦片战争时期,所铸的炮大都就是白口铁,在当时的工艺条件中,华夏是很难弄出灰口铁的。白口铁铸成的炮,因为铁质的关系,所以脆性增大,火炮的性能下降。为了增加抗拉强度只能也就是增加壁厚来解决。那也就是同样装药量和射程,炮身的重量要比用灰口铁的炮重许多了,不单是价格上涨,而且便携性也差了许多倍。
不要小看一个灰口铁,这是一个铸造工艺之中里程碑的标志!
余阿蛋从贴肉的口袋里摸出一封信,双手呈过头项,李云聪要去检查,丁一摇了摇头,示意直接拿过来便是,如果连这简直就是由丁一给了新生,让他从大明最低下的工匠,变成现在梧州受人敬重的工匠余阿蛋都信不过,丁一做人也太失败了。
这信是李匠头写的,字写得很拙劣,看得出来,不愿假手他人。丁一倒是暗暗点头,李匠头倒是知道轻重,这信说的,主要是铸炮的问题:“……小人以为,当以灰口铁铸炮……”
梧州工场现在开始连高碳钢也能出产,不过不论是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