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远航(九) (第2/3页)
置:“……此运输处所设,不能自行处理相应事务,还要向布政使衙门照会……实为冗官之举……不若于忠国公身边,添若干幕僚为好,直接由忠国公行文到布政使司,更为便捷……”
而有了这位天官起了头,后面御史也就不缺跳出来的人了:“忠国公以八大处行文照会布政使衙门,实为藩镇之行,此为国之大患!”、“应派总兵官统率军兵,以免行藩镇之实!”、“当革八大处,此与祖制相违!”
王翱的弹劾还算是理性,就是冗官,不管他说的是不是道理,还算就事论事;后面跳出来这些人等,却就是明显借题发挥,想把丁一开府的特权削除去,根本就是对人不对事了。至于勾引宦官和劳民伤财这两条,压根就没有人弹劾。
因为大家都很清醒,要搞就集中火力搞一项,丁容城这时节,是没办法完全搞臭的,打下云远、安西两地,除非皇帝硬要动手,要不然的话,这样的功臣,除非真的不要脸到赵构那样的,或是开国君主,刘邦、朱元璋这样的,不然稍有点底线的朝代,怎么也不太可能搞下去吧?那拓土开疆的功劳怎么削得掉的——汉朝霍去病虽说死得早,但他弟弟霍光后来不就成了能废立皇帝的权臣么?
所以要集中搞一项,只要废除了丁一的开府之权,第一步就算圆满完成,因为他们也收到广东的信件,说是丁一在调兵过广东来,恐怕又要推行官绅一体纳粮,这让士大夫阶层很恐怖啊,要知道丁一的兵,可是六十一人就能全歼五百零一精锐的素质!
陈循这首辅也不得不站出来,上奏道:“臣以为,请忠国公自辩吧,自辩的折子上来了再议不迟。”这不是为丁一开脱,尽管表面上看着似乎是为丁一说话,但是要知道自辩,就是朝廷认为丁一有错了,所以才要他自辩啊。
若真的要丁一自辩,那就是表明了一个态度,粗糙地说,和后世各大国反贪部门请官员去喝茶喝咖啡,要求规定时间、规定地点交代问题,是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的了。基本就是掌握了干坏事的证据,除非能推翻这些证据,要不就是有罪。
于谦也上前奏道:“臣附议。”有了这么几位带头的大佬,附议者就更多了。
连王佐这些丁一的死忠党羽的声音,基本也被淹没,因为他们品级太小,站得太后面了。
而杨善、许彬这些站在前头,都没有和以前一样,去为丁某人出声。
无他,因为舰队所带着的信函,已经比揭稽的奏折还要早上一天到达,而兵部、吏部都还压着丁一的信函,但信里,要奏请王直、许彬、杨善随舰队西征的事,朝廷大佬里私底下都是知道的了。
阁臣商辂这几日是生了病没法上朝,而许彬和杨善那是恨得咬牙切齿吧,不说打仗会有伤亡,这出海,就是跟流放一样啊!这年头可没人向往西方社会的,跟着丁一搞立宪秘约,结果到现在也没动静;跟着丁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