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十章 依红傍粉怜香玉(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十章 依红傍粉怜香玉(二) (第1/3页)

    同知的公子这么客气,那是冲着丁夫子的那辆敞蓬四轮马车,还有那些长随胯下高头烈马。%从海外运回来阿拉伯马的昂贵就不必提了,但几匹高头大马,虽然少见,大明总归还是有的。

    这四轮马车,在现时的大明,真是个稀罕物。

    华夏的传统马车,走在乡间的泥路上有着额外的便利,这绝对是无可否认的优势。而独轮车,依靠人力推行的独轮,则比起两轮的板车、马车,都有着更为出色的灵活性,也绝对是无可否认的事。除了官道之外,很多地方的小路,都只能容下一头牲口拉的车走,甚至更窄。因此后世许多人就说,这是华夏没有展四轮马车的根本原因。只能容下一头牲口拉的车走啊,四轮马车怎么走?

    四轮马车就铁定得伏尔加河上的三套车,车身轻量化、载重量减少之后,不能一匹马拉?

    归根结底就是华夏古代没整出四轮转向机构罢了。

    秦始皇的年代都有九条驰道一条直道啊。

    当然丁一所坐这驾,却就是三套车了。

    丁一倒也没有失礼,坐直起来向那同知公子答礼:“有劳兄台动问,学生姓丁,名德胜,字咏之。”又请教了那公子姓名,却是姓王,唤作王原,字平之。因为还没有弄清丁一的底细,王公子倒是客气得要紧,围着那马车不住地称赞。

    当然,马车上的玉人。却是王公子不时偷瞄的主要目标。

    不过他对这马车的垂涎,却也是真真实实的。

    坐在两轮马车上绝对比坐在独轮车上舒服,而坐在四轮马车上。绝对比两轮马车舒服,这就是真正的道理!四轮马车的转向机构是个技术活,丁一尽管很早就搞出来,但不论是转向机构,还是滚珠轴承,这个年代都是极为昂贵的东西。

    特别是滚珠轴承,按李匠头的说法。就是如果没有丁一麾下的半水力、半畜力驱动的车、铣、刨、冲等机床,没有那一整套的生产理念和加工设施,那大约王恭厂的大匠。一个人带着一班徒弟,运气好的话,弄两年,能整出这么一个轴承。不是说样子象。是说能用,把每个滚珠都弄同样大小,靠手工,就不知道得出多少废品,硬度和耐磨性上,必然又一批废品。

    所以就算有一个拆开来,让大匠去仿制,能仿制得出来。不过一个在梧州工场,一天只要原料充足。就能生产出几百个的民用轴承,大约得费一个王恭厂的大匠两年时间左右。

    “整来干什么?哪个大匠失心疯不成?”李匠头当时是这么说,因为这玩意又不漂亮,也不锋利说能断金切玉,于是讨好上官不成,放在江湖上扬名也不成,谁弄?

    所以四轮马车,除了大明第一到第四师,还有六个6战旅馆的弹药运输之外,基本上市面上是极少的,不是没人仿制,这转向机构有仿制得差不多的,这轴承的工艺含量在那里摆着,怎么弄?四轮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