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36章 见多识广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36章 见多识广 (第2/3页)

away(卡拉威)的精品,搭配一副金丝边的眼镜,也是温文尔雅,只是开始发福的肚子,稍稍显得有点不太协调。

    李欣然穿着一件纯白色的球童衫,更添了几分妩媚。

    郎茂才是高尔夫球的忠实拥趸,一踏入绿茵茵的球场,就侃侃而谈。

    卫世杰对于高尔夫的了解很有限,对于郎茂才的滔滔不绝,往往搭不上话,只剩下点头附和的份。

    郎茂才似乎不太尽兴,就随口问道:“你知道么,高尔夫球起源于哪里?”

    “这太简单了,苏格兰嘛!”卫世杰回答。

    “错!”郎茂才看向了李欣然:“然然,你说呢?”

    经过几次的相处,郎茂才对36号球童的称呼已从“小李”变为直呼其小名了。

    “最早是在中国吧!资料记载早在宋朝就有了。”李欣然声音不高,却胸有成竹:“那时不叫高尔夫,叫‘捶丸’。”

    “正确!”郎茂才赞赏道。

    “嘿!中国人真是滑稽!发明了*、指南针、造纸术还不够,连高尔夫的发明权也要抢过来。”卫世杰不以为然。

    “这你就不懂了。中国古代的‘捶丸’游戏和现代高尔夫是最相似的。也有球杆,是棒端做成球体的木棒,称为‘杖’;杖根据击打需要分成多种样式,类似于今天的铁杆、木杆之分;球称为‘丸’,或用角骨、或用赘木制成;球洞叫‘窝’,捶丸进窝即是球进洞;中国古时的‘捶丸’发展到明朝,已是‘设窝十处’了,而且‘窝’边要插上不同颜色的彩旗。你想想,这和现代高尔夫是不是异曲同工?中国古代的捶丸比苏格兰牧羊人用木棍把石头打进野兔洞要先进得多!从苏格兰牧羊人击石头进洞的偶然行为发展到第一个供人打球的圣安法鲁斯老球场,已经是15世纪了;而在中国,完整记载‘捶丸’球戏的书写成于1282年,书名叫《丸经》,书里详细描述了场地的设置、比赛的规则、使用的器具、击打的技术和制胜的战法等等。我甚至认为,苏格兰人说不定是通过丝绸之路得到《丸经》这本书,学了捶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