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8.第八十八章篝火晚会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88.第八十八章篝火晚会 (第2/3页)

。再接着是铜鼓舞(苗族称“究略高”)是用一头有面、中空无底、呈平面曲腰状称为铜鼓的打击乐器伴奏的舞蹈。也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一种有代表性的、源远流长的舞蹈文化。早在公元四世纪之前(春秋末期),铜鼓就出现在乐舞场面之中了。至今,苗族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演奏形式和舞蹈形式。击铜鼓时“以绳耳悬之,一人执木槌力击、一人以木桶合之,一击一合,使其声洪而应远”。苗族铜鼓舞的活动形式,现在常见的是将铜鼓悬于庭前或场坝之中,由击鼓者一手执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头槌击鼓面伴奏。舞者则围成圆圈、踏着顿抑分明、铿锵有力的鼓声,时里时外,且进且退地舞蹈着。至兴高采烈时,还击掌呼号、喊出“嗨哧哧”之声以助兴。其动作主要是来源于狩猎生活、农业生产劳动和对动物形态动作的模拟,如“骑马”“赶鸭”“捕鱼”“捞虾”等。

    杨鹏举知道这些苗族人能歌善舞,没想到舞种众多,他不时看看元俨和清云神尼,在他好几次回头的时候,两人都不见踪迹。杨鹏举正要挤出去找,谭娟娟拉着他说:“马上就是我们的芦笙舞了,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参加人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还有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变化。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我们也称为‘跳月场’或‘跳花场’。一会儿我们进去跳吧!”

    杨鹏举道:“你去跳吧!我不会跳,我要找她们。”一说找她们,杨鹏举的脑袋又开始疼痛。

    谭娟娟道:“你不用找她俩的,在这种场合,谁都是自己找。”然后不由分说,拉起杨鹏举就往场中央走。

    杨鹏举没法,到如今又着了谭娟娟的道,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元俨对他说过的。一想到元俨,杨鹏举脑袋又疼痛起来。既然如此,干脆不要想别的了,谭娟娟不是说这里面的男人多是外地来的吗?为什么在他看来,他们还是和苗族人差不多,莫非也是和他一们穿上了苗寨的服饰?在仔细观察,他们果然和他一样,穿着苗寨的服饰,从他们观看女人的眼光中可以看出来,因为他们同样不会跳苗寨的舞,因为有点武功根底,因此跳舞姿势犹为难看。因为杨鹏举对蒙古人颇为熟悉,他一眼就看出当中有不少的蒙古人,还有些他看得不很准确,但是他知道,他们不是汉人。那他们又会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