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招聘人马 (第2/3页)
加上蜡纸刻印、黑板粉笔,以及水泥都是新化独家出产,又盛传新化的石炭多得烧不完,归正人只须稍一打听,便知新化这里机会多多,是不可错过的好去处。要是运气好,保不定就能像李松那样,一来就能大赚其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李松这样在新化快速致富的例子在前,归正人跟风而来,倒也并不奇怪。
三个人回忆起当初在楚州的场面,忍不住笑了一回。
茅庚想想道:
“既然这样,就拜托张兄帮我们在归正人中间找五十个人,有手艺的更好,没有手艺只要人聪明也行,到了我们这里,每月包吃包住,还拿钱,三贯钱是最少的,做得好可以拿到十贯二十贯,张兄,如何?”
张海三半真半假地说道:
“呵呵,这些天在下本就在帮忙跑腿,忙的就是安置这一批的归正人,慢说五十个,就算两百个,也不是甚么难事。茅兄若是能出五六贯钱的月例,在下干脆辞了这个狗屁官差,来帮着茅兄卖你的新奇东西,未见得就会比别人差。”
如今再也不须张海三前往边路招揽归正人,挑选归正人这种有油水的美差也轮不到张海三,张海三如今负责安置归正人的跑腿事务,所忙尽是一些啰嗦繁杂的事。当初去边路,虽然辛苦点,但自己好歹是主角,如今一举沦为配角,当然觉得有些失落。
茅庚一笑,茅庚明白张海三的心态,但还是劝说道:
“张兄暂时还是当你的官差吧,官差可不是人人都能当的。这次请你帮着招五十人,是有酬劳的,招一个人付一贯钱,张兄当官差月例有限,这五十贯就贴补家用吧!”
张海三心血来潮就想辞去官差,茅庚想,人家在大宋多少也是一个铁饭碗,再说有这么个信得过的人做公差,以后用处还大,倒是不必这么快就辞去官差。
张海三一听,五十贯差不多是自己一年的收入了,当下高高兴兴地接受了茅庚的委托,前去招人。
******
朱玄青、朱玄白两兄弟是来自汝州的归正人,朱玄青是兄,二十四岁,朱玄白是弟,才十七岁,两兄弟的祖父曾在汝窑烧制瓷器,金人占了汝州之后,汝窑便停了。汝窑虽然停了,一家还是烧瓷为生,靠着烧瓷手艺,一家人在金朝的生计还算不错。
他俩的父亲继承了祖父的手艺,又将烧瓷的手艺传给了两兄弟,不过祖父得了哮喘不到五十就过世了,父母也先后得了哮喘去世。父母离世之后,两兄弟觉得或许是当地水土有问题,便决定离开汝州,投奔大宋。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是铅惹的祸,囿于当时知识的局限,没有人懂得铅的毒性,铅釉和铅丹在烧瓷中大量使用,烧瓷的人却没有任何的防护措施,天长日久,便很容易患上哮喘。
到了襄阳,兄弟俩便听说眼下最抢手的去处便是荆湖南路的新化,又听说新化那里烧制的板砖行销武昌,兄弟俩自恃烧瓷手艺,烧瓷都能烧得,烧制板砖甚么的更不在话下,自认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