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九十九章 喜获红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十九章 喜获红薯 (第2/3页)

现原住民种植水稻。但这一天,一队人马从一族原住民那里换来了一堆带有须根的果状物事,这东西可以生吃,入口甘甜脆爽,显然不是芋头。这一堆奇怪的东西辗转送到了澎湖,茅庚一眼看到,立即就认出了这是红薯。茅庚大喜过望,心道这原是南美的物种,不知何时从南美传到了台湾,抑或是红薯本就是台湾土生土长。

    在茅庚原来的历史上,红薯直到16世纪才由菲律宾传到中国,没想到十二世纪末就在台湾发现了红薯,在茅庚看来,这真是一件意外的收获。

    红薯堪称是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虽然它是粗粮,但早一日引进到大陆,就能够让千千万万人免于饿死,对此,茅庚甚至觉得比发现黄金还更有意义。

    赵抦让人切了一块,尝了尝这个茅庚称之为称红薯的新奇食物,觉得味道倒还是不错,但赵抦一生之中尝过的瓜果甚多,口比较刁,便只是随口称赞了一声,并没有将此物当一回事。

    对此,茅庚只好介绍起红薯的好处来:

    “国公,这红薯可是好东西啊,有了这红薯,就能保大宋再无饥馑,实是大宋百姓之福。”

    韩侂胄对于茅庚的大话当然不信,大宋时有饥荒,只因天灾频仍,茅庚此话显然是过分夸张了。不过韩侂胄也不想太过于打击茅庚,便道:

    “茅庚啊,天下农事说来容易,实则一黍一麦得来并非易事,诗曰粒粒皆辛苦,你我都是不务农之人,不知农事艰难,自古天灾蝗虫,防不胜防,一样作物再是神奇,无奈灾害来时,势不可挡啊,就凭此物,便能保世上再无饥馑?在这里说说无妨,要是在朝中夸耀,就要被取笑了。大宋为救饥荒,便设有常平仓、社仓、义仓、惠民仓、广丰储仓以及平籴仓,即便如此,尚不足以应付灾患。茅庚啊,再无饥馑之话就不要乱说了。不过,你既然如此夸耀,想必此物也有一些好处,说给国公听听也好。”

    茅庚心道,你不知此物神奇,日后知晓之后,也许就不会如此说了。

    郑识也尝了一片红薯,对这样东西甚是好奇,便道:

    “茅先生好像熟知此物,便说说它的好处,也让我长点见识吧!”

    茅庚对红薯当然是熟知得很,后世六十年代初就是靠红薯度过一段粮食危机的,自己没少干过插红薯秧、收红薯的农活,吃过的红薯制品更是多了去了,当然一切还得推到师尊头上,便如数家珍地介绍道:

    “师尊曾经说过,这红薯产量奇高,一亩地一季可收一两千斤红薯,大宋如今的地盘,一年皆可种两季红薯,亩产三四千斤并非难事。至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