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打的是钱 (第2/3页)
上一百五十万贯。”
赵惇听周必大这么一算,虽然心里不愿意承认,但又不得不承认,也许不需要三年,明年茅庚就能赢得与父皇的赌约,茅庚赢了本来无所谓,但这一来白白便宜了赵抦,让人相当的不爽。
留正还不忘补充道:
“臣以为,还须再算上地雷、火柴。而且高雄都作院所产火药威力大增,委实于北伐大有裨益。臣以为,其得远大于失。”
赵眘心中有些得意,看来冒险取下台湾真是赚大发了,因而笑道:
“按照周爱卿、留爱卿所算之账,取下台湾,倒是成了一宗大赚特赚的买卖。哈哈!”
但赵眘随即神色一黯,叹道:
“唉!北伐,打的就是钱呐!可惜!可惜北伐又岂能做到稳赚不亏啊!”
对于北伐,大宋朝中一直不乏热情,但民间其实对收复故土并不热心。因为隆兴(1163年)北伐让财政出现了一个不小的窟窿,只好加发会子,高宗手上第一次(1160年)发行会子是三百万贯,之后不停地增发,赵昚也搞起了量化宽松,到乾道二年(1166年),总计发了两千八百万贯会子,导致物价大涨,会子贬值。当然,增发会子不仅仅是为了补窟窿,还是为了继续北伐。不过,这么一来,民间对于北伐就有了恐惧心,担心不仅打仗要花钱,就算收回故土,恐怕还得由江南百姓去养中原百姓,反正最终的负担还是必然会转嫁到百姓身上。故而寻常百姓非但对北伐不热心,反倒是担心更多一些。
赵眘感觉自己的一片苦心不能得到百姓的理解,一雪靖康之耻的北伐,咋就这么难呢!居然还得不到广大百姓的理解支持!这让赵眘很受伤。不过,赵眘也不得不承认,北伐确实是一件烧钱的事,而且烧了钱还不见得能打赢,事实就是如此。
当然,那是以前,要是北伐也能像取下台湾那样,不仅不亏本,还能大赚特赚,那是一番什么光景!
但很显然,那是做梦。
赵眘原本感到异常沮丧,赵眘明白,北伐大业,要指望大宋军兵的勇气恐怕是不靠谱的。指望大宋的老爷兵拿着和金兵一样的武器,靠两条腿战胜金兵的铁骑,好像看不到取胜的希望。不过还好,如今茅庚提供了一个新选项,那就是超级兵器一件一件地出世,没有战马的大宋步兵就算在作战意志上并不给力,但一旦拥有超级武器,金军骑兵就不见得有那么可怕了,战而胜之是完全可能的。
大炮、铁船,看来就指望它们了。但同样,也得烧钱!
在场的其他人不知道赵眘这会儿转开了这么多心思,葛邲顺着赵眘刚才的话头,建议道:
“秉官家,北伐固然是花销甚巨,但臣以为,增加朝廷收入,也并非没有法子。事急之时,也可适当增发会子,此外高雄特区那边,无妨多供一些铜、铁、石炭给他们,或者一年能收两百万贯以上。”
“增发会子万万不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