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四十七章 五矿控股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四十七章 五矿控股 (第2/3页)

锌冶炼,而且基于规模和效率的考虑,目前只能采取官营模式,而调集具备纪律性的厢军开采铜矿,堪称是首选。

    算一算,派过去两万厢军,就算人均日产一斤铜料,一天就能产两万斤,年产700万斤铜料应该不难,外加五十万斤锌,如果再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措施,也许产量会更高。

    两万厢军一年要发饷百万贯,当然所发的是会子,相当于75万贯铜钱,一斤铜三百文,一斤锌算是两百文,一年总收入是两百二十万贯,考虑到投资和其他运行成本,利润应该是可观的。茅庚简单地估算了一下,一年下来,不会低于五十万贯的利润。如果将规模效应、科技效应和管理效应结合起来,还能进一步提高盈利水平,这还不包括附加产品金银在内,要知道,永平铜矿中矿石中的含金量和含银量都不低。

    不要奇怪,茅庚设计的就是后世的国企模式,在这个时代就叫官营。考虑到大宋的厢军战力基本上是渣,但是厢军别的本事没有,却有一个最大的本事,就是很消耗国帑——很坑爹,茅庚认为,这些干耗国帑又没什么用的厢军最佳的出路就是转化为工业人口。以官营企业的模式消化厢军,变相裁军,实现裁军软着陆,可能是将来一段时间的唯一出路。

    一直以来,大宋就把军营当做收容所了,什么无业游民、懒汉、灾后流民以至于罪犯都收罗进了军中,完全将军队当做慈善机构了,当然,这也是大宋才有的奇葩,大宋皇帝以为将这些人都养起来之后,天下就太平了。

    话说到了战时,需要真刀真枪冲锋陷阵的时候,大宋的老爷兵当然济不得事,于是只好招募效用和使臣。所谓效用和使臣,便是招募的高级军士,岳飞当时就是作为效用投军的。使臣级别最高,效用次之,同时,使臣和效用的军饷也比普通军士高得多。但后来问题又来了,军中腐败滋生,武将手下若有三千兵,常常会报上朝廷声称营中有两千效用和使臣,实际上当然是没有的。这些武将战力不怎么样,但吃空饷的本事见涨,孝宗无法,只好在隆兴年间出台一项硬性规定,规定军中效用和使臣至多不能超过三成。

    好吧!这有点跑题了。

    总之,厢军就是等而下之的收容所,搞点后勤还凑合,打仗无论如何是指望不上他们。所以,还是尽早转化为工业人口为妙!根据特区的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厢军转行当水泥工人和建筑工人,还是十分要得的。

    除了消化厢军,第二个原因,就是要赵眘将国库中的闲钱拿出来一点发展工矿业。几百万贯钱搁在府库之中,据说串钱的绳子都腐朽了,很显然不符合保值增值的法则。在茅庚眼中,赵眘就像一个守财奴一般,善于理财是不错,规避投资风险也是不错,但在刺激经济上就显得乏善可陈了。相比较而言,王安石搞的那个青苗法,就有动用国家资源刺激经济的意思,只是行事不得法而已,画虎不成反类犬了。不过公正地说,人家王安石宏观上还是很靠谱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