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进退之道 (第2/3页)
“毗舍那号称是一个国家,其实不过是一个部落联盟罢了,据我看恐怕还不如西周,西周还有一大帮牛气的诸侯,毗舍那这个国王要多窝囊有多窝囊。你别看报纸上吹嘘毗舍那有一两万人守城,嘿嘿,那是瞎吹,攻下毗舍那之后,才知道城堡中不过五六千户人家,各个部落的确是去了一些兵丁,但加起城堡中的青壮来也不到八千人马,至于城堡修得不错,那是得益于沈师的规划。呵呵,不过蛮兵也懂得虚张声势,但他们的战力实在是渣,不用空中扔炸弹那招,城堡也守不了一天。这样的仗,有什么打头!”
想不到吕宋岛的政治生态比预想的还要落后,茅庚心道,大宋在这个年代,政治可谓相当成熟了,比起周边这些个政治上的侏儒,大宋的确可以称得上巨人。
看看箔里鲁这里的情形,比毗舍那也只是强得有限。
难怪赵抦在走马观花看了这里的现状之后,心中的优越感便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比起这个落后的国度,毫无疑问,大宋就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先进的文化。
瞧着赵抦一副挥斥方遒的劲头,茅庚无意于抢国公的风头,总之是低调低调再低调。在陪同视察途中,茅庚秉承一个准则,就是尽量少发言,少表态,正所谓,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低调不等于不琢磨事儿,到了箔里鲁,茅庚就琢磨开了,这个“箔里鲁”好像就是后世的马尼拉!有时候翻译害死人啊,北京在老外那里竟然会整成“PEIKING”,香港会整成“HONGKONG”,根本就不着调嘛!或许土著们发音经宋人音译的是“箔里鲁”,经西班牙人音译就变成了“马尼拉”的外文音,然而又经转译,变成了马尼拉。
不过以前和历史上叫什么名称不重要,反正现在,这个偌大的岛屿被正式命名为吕宋岛,而箔里鲁则被赵抦命名为“马吕南”,可想而知这是陈玉杰的杰作,关于这个与“马尼拉”发音雷同的名称,究其来由,乃是得自“立马吕宋之南”——将军旗开得胜,立马扬鞭,好不嘚瑟!起一个这样的名字貌似真的很拉风。
马尼拉那种名字太不中国了,叫“马吕南”,就很中国,估计赵抦也喜欢这个“立马吕宋之南”的创意,所以稍作沉吟,便拍板直接定下“马吕南”这个名称。
话说马吕南这里,倒是有大帮的华人,最早来到吕宋岛的华人,应该是南北朝的时候逃避乱世跑过来的,三四百年之间,来吕宋讨生活的华人已有数千之多。比起土著来,华人在农耕和经商方面自然都要高明得多,故而在这里华人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一如后世那样,菲律宾的华人掌握着70%以上的财富。
上一次到过特区的商人林元加如今摇身一变,变成了大宋天兵的红人,经林元加一番串联,又有本地一帮华人商贾团结在了大宋天兵的周围,这些人大多是祖籍福建和广东一带的来客,有了这些人作为基层维持者,马吕南如今的局势显得波澜不惊。
有感于吕宋的政治生态之原始落后,生产力同样的原始落后,这样的状况自然谈不上民生,以至于赵抦感叹道:
“未料吕宋竟然如此原始,迁移至此的华人还好一点,那些土著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