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西征战事 (第1/3页)
之所以陆九渊能接受15贯的价钱,那当然不是因为陆九渊花钱豪放,后世那种慷国家之慨损公肥私的作派,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发生在陆九渊身上的。
究其原因,只因军器监在收到样弓之后,就尝试着进行了仿制,如你所知,大宋的山寨精神也是相当强悍的。结果,山寨版的牛筋滑轮弓是造出来了,但是成本却高得出奇,打造一件牛筋滑轮弓的成本竟然高达惊人的五十贯。这还不算,最要命的是,射不了几箭,牛筋就会从滑轮槽脱出,显而易见,是不会有什么弓手愿意使用这种不靠谱的兵器的。
没辙!艺不如人,山寨版没戏,还是买吧!
原以为山寨就能解决问题,过后方知那根本就是无知者无畏的表现,茅庚挂在口头上的“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真是太对了。钢丝绳那是想都不用想,是造不出来的,弓身用的钢材更是山寨不来,至于滑轮,茅庚这边是冲压成型再铆接成滑轮的,大宋的山寨大师对于这种精密冲压的高端工艺还很陌生,这便是技术代差了。单靠手工打制,光椭圆滑轮这个零件,就够折腾人的了,加上手工打制很难保障加工精度,什么标准化、互换性就更别提了,山寨的结果令人绝望,如果还要一条道走到黑,那就实在是有违大宋朝野的做事风格了。这许多年来,大宋都是秉承一个中心,那就是以经济为中心,高宗和孝宗都是善于算账的主儿,赵惇也继承了乃父的风格。于是,君臣很快就这件兵器达成共识——造不如买。
说起大宋制弓,费事良多,一年始成,费工费料,成本自然不会低了。这么说吧,做一把弓,要冬天准备弓身的木头,春天煮牛角,夏天治筋,秋天用胶、漆、丝把上面三种材料胶合起来,冬季固定弓体,检查漆纹是否有剥落,合格的话,然后下一年春天再上弦,那么这把弓才算完工。一把还算过得去的弓随随便便就是十贯以上,顶级的弓过百贯也不奇怪。
现在茅氏钢丝滑轮弓比顶级的老式弓只强不弱,因此,十五贯的价钱,陆九渊认为,这已经是物超所值了。陆九渊也知道这个钢丝滑轮弓茅庚早就在开始试制了,试制的过程旷日持久,可见制造的难度非同一般,在陆九渊心中,其实一把钢丝滑轮弓20贯也是值的,弓手拿着这张弓,最起码相当于两个人的战力,少招一个兵就少花一分钱粮,这个投入实在是太值了。
当然,陆九渊这次来,决不仅仅是订购弓箭这种武器的。
接下来的焦点,就是火枪和火炮了。
军器监从去年开始,就在组装90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