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战守之道 (第2/3页)
每与大理国王有分庭抗礼之势,因此大理国如今绝对算不上强大,不过也不能小瞧大理,大理国此时的疆域,南部延伸到了后世的泰国,西部延伸到了后世的缅甸,比大宋的地盘小不了太多。
大宋这时候就剩下东南半壁江山,茅庚每次看这份地图,就觉得心里堵得慌。
陆九渊不能不承认,刘文斌说得有理,照陆九渊的心思,当然也是以扫平金国匡复大宋故土为第一要务,而北伐,的确需要更多的时间预作准备,兵者,国之大事也!对付金国这个庞然大物,当然得慎之又慎。现如今朝廷既然作了西征的决策,实在有舍大求小之嫌,还可能会影响北伐大业,但身为臣子,自然是只能与皇帝与朝廷保持一致。
好吧,自己不好评说,听听刘文斌说说也无妨。
“在西夏、吐蕃和大理国之间,如果非要选一个开战的话,刘某认为,首选就是大理国。吐蕃绝非进攻的方向,这一点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我朝一直以吐蕃牵制西夏,进攻盟友之举自然不在我大宋的选项范围。至于进攻西夏,实在是下策,智者所不取,如若进攻西夏,金国若以援兵相救,只须让我大宋军兵深陷泥潭,金国的战略便告成功。”
刘文斌这番话,前半句关于吐蕃的说法,在座的都深表赞同,但说到进攻西夏是下策,起码韩侂胄就觉得未必如此。大宋昔年与西夏开战,辽国在一旁虎视眈眈,大宋与西夏的战争该打还是照打。
不过韩侂胄现在的养气功夫不同以往,且听此人继续吹吧。
倒是赵抦忍不住问道:
“那,刘先生以为,我大宋西征大理,胜算几何?”赵抦熟读经史,自然知道唐朝征南诏接连惨败之故事,而本朝太祖鉴于唐朝两次大败于南诏,当大宋大军打到大渡河的时候,太祖以玉斧划界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此定下不征大理的国策。赵抦甚而想,要是当初一鼓作气,说不定大理国早就属于大宋了。现在大宋兵强马壮,武器更是甩大理国八条街,拿下大理国想必不是什么难事。可惜自己不能亲身参与西征大理,有点心痒难禁。
作为军事发烧友的赵抦,虽觉大理国不堪一击,但也知军事并非儿戏,赵抦很有兴趣听有关人士推演一番,推演的人其实最好是马奋,但马奋却摆出一副沉默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