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三十八章 一带一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三十八章 一带一路 (第2/3页)

以他的能力,无论是为茅氏集团赢得真金白银或者各种战略物质,包括人口资源,乃至宣传造势,文元的作用,在临安都比在库页岛的作用大得多,因此,文元带着使命,又回到了熟悉的临安。

    而贺驰安之所以跟着大宋的大军前进,还自命战地记者,其实更主要的是盯上了云南那边的矿藏,尤其是会理的镍铜矿,贺驰安绝对是志在必得,当然,这也是穿越者志在必得的。只不过,穿越领导层并没有要求贺驰安采用贴身紧逼战术,就像现在这样,贺驰安干脆就跟在大军之中,仿佛不跟着,会理的铜镍矿就会旁落似的。

    攻占会川的第五天,西南征讨军的前锋继续南进,而辛弃疾的指挥部,也顺势前移,推进到了会川城内。

    辛大帅进了会川城,军务安排妥当之后,在郭倪和陈玉杰的安排下,辛弃疾接受了《大宋京报》著名记者刘过和《新报》特约记者贺驰安的采访。当然这个主意,最先是出自陈玉杰,不过郭倪在这件事上出乎寻常地积极,几乎是以最快的速度张罗了起来,而辛弃疾这两年来没少跟媒体打交道,深谙运用舆论的法门,自然是不会拒绝。

    当着两位记者的面,辛弃疾侃侃而谈,首先谈的,当然是此次征讨大理的正义性。对此,其实出征之前,报纸上就有了基调,辛大帅现在只是在原有基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一通而已。说到征伐大理,大宋照样祭出了“自古以来”这个词儿,因为历史上,汉武帝收服西地南夷,设云南县,大理这地方,就是昔年“云南县”所在,所以,它自古以来就是咱华夏的地盘,后来鹊巢鸠占,现在大宋出兵收回故土,这毋庸置疑是正义的,大理国国王理应尊重历史,认清形势,将华夏故土归还。设若大理国段氏幡然悔悟,顺应形势,放弃对大宋天兵的抵抗,大宋投桃报李,可仿照昔年钱俶纳土归宋旧事,便可封王安享晚年。总之,抵抗是徒劳的,大理段氏应该识时务,懂进退,不要做螳臂当车的傻事,云云。

    应贺驰安所请,辛弃疾还评价了大理的政治经济情况。说到大理的君权统治,辛弃疾表示,大理这里“君不君臣不臣”,大理高氏一族权势熏天,致使大理军政混乱,内乱频仍。此外段氏治国乏善可陈,而一味崇佛大修佛庙,罔顾民生,致使国力凋敝,百姓穷困。也正因为如此,大宋天兵远征伐大理,正是解民于倒悬,吊民伐罪,此之谓也。

    大宋当然有资格攻击大理国的民生状况,事实上,历朝历代之中,宋代的确是最关注民生的一个朝代,比起大理国来,大宋民众的生活水平自然是要高上不少,所以辛弃疾说“解民于倒悬”这句话时,显得底气十足。

    而后话题转到对今后大宋收复大理之后的规划,辛弃疾对此早有准备,第一便是要恢复西汉“云南”地名。辛弃疾说到这里,作为采访记者的贺驰安和在旁边打酱油的陈玉杰都不免感叹,汉武帝这位皇帝尽管在民生方面一塌糊涂,但不能不说,他开拓的地盘还真是不老少,在中国历史上的确算得上居功至伟。若是没有汉武帝,只怕中国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