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1章 刘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1章 刘公 (第2/3页)



    刘公颜色稍霁,突然话锋一转,问道:“王麟此子,横空出世,也算是我们革命党人的造化。不过,他应该是文学社的会员吧?”

    蔡济民答道:“王总长是在文学社与共进会合并之后,才发展进革命组织的,起义之前在我们革命党人中资历并不深。不过,王总长此人,实在英雄了得,幼襄除了敬服,没有二话。仲文大哥,我知道您担心什么,文学社与我们共进会在起义之前虽有一些争执,但那不过是同志之间偶尔闹闹矛盾罢了。王总长虽然是湘省人,但对文学社和共进会会员都是一视同仁。”

    原来起义之前,湖北的革命组织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文学社的基本骨干差不多清一色是湖南人(詹大悲除外),而共进会的主要干部则以湖北人为主。在这个十分注重省籍意识的时代,二者之间自然很容易产生矛盾。起义前夕,文学社和共进会商讨合并事宜,为了推举共同的领导人一事,差点就彻底闹崩,连蒋翊武那样的老实人都几乎赤膊上阵。

    这件事虽然因为大敌当前,暂时压了下去,却还是在两个组织的领导人之间埋下了很深的阴影。另一个时空,没有王麟的出现,武昌起义成功后的革命党人就面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革命领导人的难产。文学社与共进会会员都不愿意接受对方推举出来的领导人,后来拥黎元洪为都督,很大程度上也是双方折中的产物。

    刘公苦笑了一下:“幼襄啊,除了孙先生,我还没见你这样佩服一个人,王麟此子有何能耐,竟能让你这匹我们革命党人的千里驹归心?”

    蔡济民淡淡一笑:“济民算得了什么,如今革命军将士,哪一个不把我们总长奉若神明?首义以来,革命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无一不是我们总长指挥有方,三军将士都看在眼里,能不拜服?”

    刘公苦笑更甚:“要是黄克强、宋教仁等人来到武昌怎么办呢?”

    蔡济民毫不犹豫地答道:“我们革命党人不是太平天国,我们起义为的是革命事业,又不是为着争权夺利。”

    刘公叹道:“那若黄克强来到武汉,是让他屈居于你们总长之下呢,还是你们总长把指挥权拱手相让?”

    蔡济民微一沉吟,即答道:“总长高风亮节,早就声明待革命功成,就退位让贤,不过如今湖北局面,总长乃是最好的指挥人选,临阵换将,兵家大忌。黄克强,革命伟人也,若来到武汉,对于此点亦必能了然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