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1章 与北洋的初战(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71章 与北洋的初战(一) (第2/3页)

享有“东方芝加哥”之美誉,你道为何还会出现哀鸿遍野的现象?

    原来庚子之变后,一方面是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商业侵剥,另一方面满清朝廷因为签下《辛丑条约》,欠下了巨额外债,也大大加强了对国内人民的压榨。作为税款大户,清廷对湖北的“解款”要求,日益增加。(.la 无弹窗广告)每年辛丑赔款负担一百多万两不说,还有“补镑”六十万两,“辽东偿费”五十万两,练兵处调解五十三万两,膏捐上百万两。

    这些巨额税款,高官富户当然不会出,自然是全盘转嫁到广大民众的头上,加上最近这十年,天灾**不断,农业纷纷解体,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几个大城市的“超繁荣”,另一方面却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哀残不堪。整个湖北,到处是流民、灾民,武汉三镇,更是聚集了许多来挣碗饭吃的穷人。

    武汉三镇一下,王麟在让人贴出安民告示的同时,还下令调拨粮食,接济流民,同时,武汉三镇都设立了招兵处,从这些人中挑出精壮者,组成新军,补充第三、第四、第五协。

    革命政府成立以来的短短数日,废除了前清苛政不说,更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德政”,湖北人民顿时归心。何况,王麟知晓宣传之重要性,湖北军政府,几乎全力开动了宣传机器,各式各样的布告贴得到处都是,《大汉报》等受到革命政府资助的喉舌,更是大力鼓吹,现在,武汉三镇几乎随便一个市民,都能头头是道地说出一大堆革命的道理。湖北许多民众,对于《大汉报》所描绘的那个什么共和国,更是如痴如狂,心向往之。

    士气高昂,民心可用。武汉三镇招兵处,都有许多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报名参加革命军。这些人,多数都是可造之才,张振武的宣传部,就招收了很多年轻的学生。许多超龄的老年人和一些不足龄的少年,也拥向招兵处,被拒绝后都以不能加入革命军为憾事。

    10月27日,受袁世凯所命,刚刚抵达武汉的刘承恩,立即感受到了此地与其它城市的不同,没有他原来想象中的混乱、人心不稳、惊惶不安,只有一派井然有序、欣欣向荣、斗志昂扬之象。刘承恩顿时对于自己的使命,不再如动身之初那么有把握:“武汉民心、士气如此,宫保大人的北洋军,还能迫使他们就范吗?”

    ……………………………………………………………………

    北距武胜关七十余里之外,是河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