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川鄂湘赣四省巡阅使(二) (第2/3页)
,你怎么看?”
说起来,在所有的同盟会员和后来的国民党员中,胡汉民是最受孙文信重的人物。年仅34岁的胡汉民,如今作为总统府秘书长,正如章太炎所指出的:“临时政fu成立以来,宪法未定,内阁既不设总理,总统府秘书官长,用真宰相矣。”这些日子,他与孙文通常都是同居一室,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人有“第二总统”之称。孙文一有疑难,下意识就征询起这位“真宰相”的意见。
胡汉民本来不想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但孙先生亲自询问,他只好认真答道:“我赞同王都督和遁初兄他们的意见。推黎元洪为副总统,既可副群黎之望,又能显示咱们革命党的天下为公之心!”
胡汉民如今的立场与在广州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他曾经反对孙文北上,但如今则接受了汪兆铭的意见,认为只要袁世凯推到清室,就举他为大总统也无妨,毕竟日、俄等列强都在一旁虎视眈眈,共和越早告成越好。
“这……”孙文听到自己最信重的胡汉民也如此说法,很有些不悦,摆了摆手说道,“好吧,这件事我再考虑考虑。”
见孙文依然迟疑,王麟却不再急着进言,他心知副总统选举之事,已经不能再拖,自己拒绝担任副总统之后,无论孙先生再怎么考虑,他都找不出比黎元洪更合适的人选。倒是刚才胡汉民与孙文的对答,让王麟想起一件轶事来,忍不住想笑。
孙先生的个性是非常倔强的,连以憨厚知名的黄克强,都曾经因为同盟会会旗一事,被他nong得差点下不来台,但他身边的胡汉民,经常与他唱反调,他却都能容忍,可见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另一个时空,孙文后来在广州做非常大总统,胡汉民任总统幕僚长。一天,孙文来到胡汉民的办公室,顺手打开一个公事箱,发现里面全是自己以前签发的手令,没一份发出去,他当即满面怒容,大声斥责:“展堂!你竟然敢擅自扣发我的手令!”
胡汉民始终神色不变,待孙文停下来后,他才不慌不忙地问道:“先生还有其他的话要说吗?”
孙文脸色通红,两眼定定,高声答道:“没有了!”
只见胡汉民将那个公事箱反个底朝天,将扣下的孙文的手令倒了一桌,逐封评论说,这是人事不当的任命,那是时机不合的调遣……全部批驳一通之后,胡汉民还振振有词:即使是在**时代,也有大臣封驳诏书,请皇帝收回成命的故事!先生还记得你在起草中华革命党的誓词也有“慎施命令”一条吗?
孙文为之语塞,无奈地说:“说来说去还是你对,我说不过你。”胡汉民仍不罢休,说:“先生应该说一句‘你是对的’才合理。”
这件事最后以孙文做东请胡汉民吃饭了结。要是扣发手令的事发生在其他人身上,十之**要被孙文拉入黑名单,打入另册,而他对胡汉民却并未因此存丝毫芥蒂。他曾对人说:“余与汉民论事,往往多所争持,然余从汉民者十之**,汉民必须从余者十之一二。”1924年11月,孙文北上之前,让胡汉民代行其大元帅职权,是他实际上指定的继承人,可见他对胡汉民信任之重。可惜胡汉民毕竟是书生,不能把孙文的事业“发扬光大”,最后还是孙文生前并不曾特别的另眼相待的蒋光头,用他黄埔系的武力统一了大半个中国,才真正把孙文“捧”上了“国父”的位置。(注:孙文被尊为“国父”是在1940年。)
王麟正回想着这些发生在另一个时空的事情,耳边突然响起了黄兴语重心长地声音:“希文功成弗居,谦退为怀,是咱们革命党人的楷模,但是也不宜谦退太过,该担当的责任还是要担当起来。自武昌首义以来,你的功绩无人能比,你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若你一味谦退,会让其他人难做的。”
孙文点点头:“是这么个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