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变化 (第2/3页)
单均摊各种风险,可能真的会发展成一款和F-16相抗衡的三代轻型战机。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共和国的军方订单数量和传统军火销售势力范围综合水准而言,确实也只能培养出一款中轻型战斗机,如果强行整出两款飞机,最后结果自然是都吃不饱也饿不死,但想要热卖大卖,肯定不可能。
关于蜀都所与123厂之间的恩恩怨怨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两者之间既有合作,同样也竞争,这一点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已经初显端倪。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八十年代初期的蜀都所手特别长,冷不防拿下了原本应该由123厂做的歼七3项目,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的结果,要知道八十年代之前的蜀都所是压根儿就没有接触过歼七系列战斗机,就这样的技术积累居然都能够争取到项目,真是不可思议。
到最后更加奇葩的是,歼七3项目确定由此前从未接触过歼七系列的蜀都所主导之后,又决定让123、0112、011三家单位协助设计。
这想想就觉得很搞笑,需知以上三家单位中的123、011是此时国内唯一生产改进歼七战机的单位,就连0112厂也都有过负责装配苏联交付米格21战机散件的经历,人家多少也算有些经验。
让三家在歼七系列战机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单位协助此前从未接触过歼七系列的单位做歼七改进设计,这还能说些什么,只能证明一点:飞机设计研究所确实都是亲娘养的。
而后伴随着歼七三的第一位总师汪楠寿同志生病调离,整个项目也渐渐散架,0112厂第一个退出项目,随后的011基地也撤出、然后是123厂紧随其后离开项目设计组,就连蜀都所接任歼七三设计的宋总师,那也是没过多久之后就投入三代新歼的竞标中,歼七三项目名存实亡。
而从歼七三项目中撤出的123厂设计人员继续拉起队伍开工,引进英国技术,开始设计歼七M战斗机,也就是现在屠总师手头正忙着的工作,这正是为什么透光厂引进英国透光件技术的原因所在。
......
123厂的工程设计能力在此时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和屠珍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