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蜀航 (第2/3页)
光厂签生产线的购买协议,正好现在手头的资金已经足够首付订金,设备回来之后争取一周之内安装到位。”
此时汪正国手里的资金加起来已经达到一万多块钱,这包括父亲汪楠寿给的部分资金,毕竟是透光厂首先违约,自然在镜片采购方面就只给了初期交付的两千张镜片货款两千块钱,剩下的六千资金加上之前正式交付给王月川一百副蛤蟆镜货款,零零总总加起来一万两千多块钱,这可不是什么小数目了,在八十年代绝对不可小觑。
刚好这笔钱可以用于生产线购买方面,算一算作为定金倒也够用,毕竟这生产线已经报废,考虑到国企变卖废旧设备的时候从来都是按照白菜价计算,更何况还有廖伟华这个透光厂的内应帮着死命压低生产线价格,可想而知的是这条生产线会廉价到什么程度。
文总师对蛤蟆镜生产工作并不关心,他也没那个时间和精力管太多,只要汪正国确定现在已经准备就绪,不需要再担心其它的问题,他自然就不再多关心基金的事,仅仅只是随口问了一句。
“基金方面有了正式的身份,那你这次打算给从事眼镜生产的工厂取什么名字,以后倒也好有个称呼。”
在共和国,名是取一件大事,特别是给工厂取名,就更讨一要个喜庆。对此,汪正国有自己的想法:“蜀航光学,蜀都、航空、光学三元素,这是我们眼镜项目能够成功落地的关键,所以我给它取名蜀航光学,听起来也挺顺口。”
“蜀航光学”寓意简洁明了,之前已经同刘教授、老张、甚至屠珍英都商量过,众人也都觉得还不错。事实证明,但凡是大家都说好的,自然就是能够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审美的,文总师听了也点头称好。
这次他已经把东风请来,终于有一个能合法从事光学器件生产的身份,真要说起来,文总师的心里还有一些小心思:上次火车上的会谈实在太深刻,他后来还特意关注了国内座舱盖方面,越打听之后才越清楚地知道,要论现在国内在战斗机座舱盖方面理论知识最丰富的人,汪正国绝对能排上前几名。
既然有这样的优势,现在又刚好从事光学器件的研发与制造,生产的民用眼镜简直堪称暴利,相信要不了多久的时间,蜀航光学就能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