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主动 (第2/3页)
电路的加工流程非常了解,在北约国家,0.7微米线宽光刻机也才批量生产不过几年时间而已,而他们居然能够在共和国看到这种东西,简直又一次刷新三观。
全程陪同苏联参观团的开阳半导体公司新任CEO虞有澄,他因为在开阳910处理器研发上面表现突出,展现出自己出色的才能之后,成功坐上公司CEO职位,而汪正国则退居董事会。
国内共有两家能够生产光刻机的单位,分别是蓉城半导体设备公司和中电45所,两单位都在90年先后突破0.7微米线宽的光刻机技术,其中又以蓉城半导体设备公司的机器在生产率上面要稍微高点,所以这次蓉城半导体公司拿到开阳在光刻机方面60%的订单。
虞有澄对这种国产半导体设备产业格局非常满意,并且已经资助两公司开始进军0.5微米,初步看来是按照正常进度在推进。
与此同时,两单位也都得到863工程专项扶持,王大珩院士甚至专门对两单位竞争光刻机产品做出理论指导,并还要求国内从事光源晶体研究的光学单位全力支持。
如今国内都已经开始对0.5微米工艺展开攻关,虞有澄说话的时候到也很有底气。
“没错,我们已经能够生产0.7微米工艺制程所需全套设备,并且开阳半导体也可以对外承接半导体加工业务,如果苏联有这方面需要,你们只需提供设计图,我方便能按照设计来生产各种半导体芯。”
苏联市场庞大,作为发达国家,实际在半导体芯片和电子产业方面需求并不小,北约国家因为意识形态原因对苏联禁运,但共和国不一样,只要苏联那边给钱,开阳半导体是很乐意做些半导体代工业务。
作为公司CEO,虞有澄现在需要对公司全盘发展负责,能够接一份订单也是一份。
彼得希洛科夫对此不置可否,现在苏联国内情况是各种混乱,新经济改革已经把国家带入泥沼当中,连苏联从来都不对外出口的苏霍伊系列战斗机都要出售换钱。
寄希望来自苏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